又要過年了。這種感覺本來被淹沒于忙碌的節奏中而無所察覺,直到近日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曬回家的行程,才隱隱感覺到內心升騰起對過年的獨特情懷。和往年相比,今年回家過年的歸程,多了霧霾相伴,雖然心頭有些惆悵,但看得出,友人的步伐是歡騰的,內心是快樂的。
走在回家過年的路上,心情漸好,在移步換景中真切感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丶业穆纷兊脤挸?,交通的可選擇性更強了,春運雖然還是很緊張,可與十多年前相比,游子的步伐從容許多。老家就有一些長年在外打工的青年,過年時自駕歸來。盡管平常在城市里打拼,小汽車的使用率并不高,但因為有了經濟的支撐,為了哪怕是過年那幾天的便利,他們還是選擇了擁有自己的車。
回家過年是件很開心的事,在外漂泊一年的年輕人終于回到了熟悉的家鄉,那種親切帶著濃濃的甘甜。更開心的是孩子與父母的團聚,是老人看到年輕人平安回家。團聚的力量讓人們忘掉一年來的辛酸往事,親情與鄉愁像一盞燈,高高地懸在人們的心尖上,時刻提醒著、激勵著,牢記回家的路,惦念著家門口的老井。
過去孩子們盼過年,除了圖個熱鬧,更大的吸引力在于美食。這種誘惑如今已不復存在,在市場的大網中,哪樣稀罕物不能就近買到?在某種程度上,長年在城市生活的游子更懷念家鄉的小菜蔬,更懷念相聚一堂重溫過年的那種感覺。于是,有的鄉村辦起了年俗節,不過是把以前家家都做的一些農事,鄭重其事地來一遍。暫且把琳瑯滿目的菜市場拋在一邊,自家做豆腐、熬米糖、殺年豬、炒泡米等等。
老年人做著這些活計,感到少有的舒心,從慢條斯理的手法里找回來當年的自信,找回來主心骨的感覺。年輕人樂呵呵地圍觀著,努力從孩子們無邪的臉上找尋當年的純真。小屁孩們更是樂翻天,他們終于知道市面上賣的那些個好東西,原來都是爺爺奶奶親手做出來的。
鄉村是我們曾經的人生起點,是過往歲月里咀嚼年味的大舞臺。眼下的鄉村,正逐漸成了一個龐大的候鳥收容站??爝^年了,空曠靜默的村莊又漸漸恢復了生機,村前屋后的竹木花草又都恢復了往日的精神。從這走出去的每個人,不論成功與否,過年了就該回家,因為在那人生起點處,有童年的歡樂,有勤勉的思索,有生命起源與傳承的根。
回家過年并非生活中的必選項,卻又是人們不得不作出的選擇。這種選擇是出于情感的需要,是出于精神皈依的儀式。這種年復一年的儀式,還會年復一年地延續下去。鄉愁未斷,心里就會多一分牽掛;情系桑梓,將流淌在血脈里的精神傳承弘揚。這是情感的寄托,也是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