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通過馬路時看護好小朋友,注意安全”“這位女士,先別玩手機,機動車給您讓路了,小跑兩步抓緊過馬路”……從2018年4月開始,每到周六,媯水北街臨近商業中心的一處路口,來往市民總能看到幾名身著藍色馬甲的志愿者,用小紅旗和“讓”字提示牌引導機動車在斑馬線前禮讓行人。他們就是北京市延慶區“墨墨祝?!敝驹刚邊f會的志愿者們。(《新京報》10月22日)
據悉,自北京市延慶區“墨墨祝?!敝驹刚邊f會認領無紅綠燈路口一年多以來,禮讓行人漸成風尚。這種可喜變化的背后,是“墨墨祝?!敝驹刚邊f會成員們的辛勤付出。更讓人感動的,還有他們開展志愿服務時那種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不管是能把相關交通法規“背”給司機聽的隊長賈海英,還是認真、細致、科學實施志愿服務的隊員,他們都把“先讓自己變成內行”當作提高志愿服務質量的基礎。這種追求“專業”的志愿服務精神,讓志愿服務之花更加嬌艷動人。
眾所周知,志愿服務是一種公眾自發參與的行為,其目的就是傳揚真善美,倡導道德新風,提升社會和諧度。但因為志愿者來源廣泛,個體文化素質不一,專業素養不同,導致服務質量和專業化程度難免存在差異。相對于門類多、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而言,志愿者們有時并不能達到人盡其用和人適其崗的高度契合。很多志愿者都擁有讓人欽佩的參與熱情和社會責任感,但卻并不能完全適合志愿服務崗位和行業的需求,而一些特殊的志愿服務也對志愿者提出不可忽視的特殊要求。比如針對老年人開展的“關愛銀齡”志愿服務,要求志愿者必須有專業的心理疏導、老年病預防等基本素養;參與交通疏導的志愿者,應該熟悉交通法律法規,具備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針對國際比賽開展的志愿服務,志愿者應具備基本的應急救援能力和外語表達能力等等。志愿服務是無門檻的,但卻有服務專業化的內在要求,不然我們的志愿服務就會因為不專業而導致服務質量大打折扣,或者出現 “好心辦壞事”“好心辦錯事”等的尷尬情況。
志愿服務需要專業精神,“專業”的志愿服務才更顯善意。這不僅是對志愿服務的基本要求,也是對參與志愿服務對象的考驗和提醒,因此,我們在參與志愿服務的時候,也應該按照“志愿服務專業化”的要求,按照“參與志愿服務先自我提升、先具備服務技能”的原則,做好身心和技能技巧等多種準備。同時,要結合自身的專業素養、特長等,選擇更加適合自己、更能體現個體作用、更能凸顯志愿服務成效的服務項目,讓志愿服務的成效更明顯、專業化程度更好、公益善意更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