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上海市民迎來垃圾分類“最嚴執法”的大考,垃圾分類成了當下熱詞,全國各地也相繼開啟了垃圾分類工作。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垃圾主要構成有農業垃圾(如:秸稈、瓜果皮、筍殼、樹葉,塑料農膜等),人畜糞便,生活垃圾等,其中絕大部分是可降解利用、還田肥土的有機垃圾。長期以來村民習慣以隨處亂倒、簡易填埋、臨時堆放、焚燒等方式處理垃圾,造成了污染環境、“臟亂差”現象?,F我國大部分地區以“村收集、鎮運轉、縣市焚燒”的模式開展垃圾治理,但因未實施分類集運,且垃圾體量大,加之一般至焚燒廠路途均偏遠,運輸成本高,焚燒成本高;且垃圾熱值不夠,在焚燒時需添加助燃劑,會產生二噁英,還會造成二次污染。垃圾分類處理已成為目前農村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垃圾主要構成與城市垃圾差別大,加之農村點多面廣,在資金、人員、設備上很難配套健全,故照搬城市垃圾分類處理方式,可能會“停步于口號,實際無成效”。
山東鄒城市通過對農村可降解還田的有機垃圾進行集中分類,近地進行生物腐熟處理,制成有機肥料,就地還田資源化利用,既緩解農田對化肥的過度依賴,修復農田土壤生態,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又實現垃圾外運焚燒大幅度減量,節省支出,減少焚燒產生的二次污染。故可以說堅持生態文明,實施垃圾分類減量與資源化利用相結合,既是農業發展所需也是垃圾治理行之有效的出路。
從農村垃圾現行治理效果上,堅持生態文明,實施垃圾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相結合,既是推進農村發展所需又能解決當前問題癥結。如現行農村改廁工作,三格式化糞池雖做到了糞便的無害化,但缺少收集利用機制,導致出現有的戶廁就地引流或任其滿溢,發生再度污染等現象;如秸稈焚燒實施后,農村雖無冒煙現象,卻發現農民無法處理的秸稈,被堆塞得到處都是……實現資源化利用,是垃圾生態治理的一個重要環節,既需要技術上創新,也需要觀念上更新,解決好這個癥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垃圾分類。
從農村垃圾分類即將面臨的情況看,堅持生態文明,實施有效分揀補救和污染源頭防治并重,方可解決眼前難題又能持續和諧發展。如在農村套用城市模式,強制居民義務分類,實施難度很大,工作成本很高,實際上借鑒國外經驗,最高效的垃圾分類是工廠化分揀,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分類也要實施,可采取招聘農村閑散人員或錄用從城市失業回鄉的拾荒人員,利用現有的垃圾中轉站等場所,實施人工分揀,采取最原始的辦法,實施最有效的補救。與此同時,應始終堅定目標,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等,不斷提升農村文明素養,由易到難,逐步推行;同時要盯緊農業這塊主陣地,加強農業科技生產管理,結合垃圾資源化利用,大力發展有機農業,防范濫用農藥化肥,謹防農產品成了難以處置的毒垃圾。
只要堅持生態文明這個發展方向,堅守垃圾分類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這三個原則,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打贏農村垃圾分類這場硬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