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廚師界和文學界,有兩個大師級的人物。
一個以精湛的解牛刀法大顯身手于梁國總統面前而揚名立萬。一個以狂傲不羈的性格為大唐帝國書寫了不朽詩篇而傳唱千年。
一個是嚴謹專業的星級大廚,一個是執著專注的浪子詩人。
一個是都市打拼的高級技師,一個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富家子弟。
不同時代、不同領域鑲嵌著的卻是同一種“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并非只體現在使用刀鑿斧削的工匠身上,也不像曬A4腰,秀i6腿那樣洶涌而來,悄然而去。被歷史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精華不能主要看氣質,而是那些傾注了專注、技藝、靈感、耐心打磨出的成品,和附著于其上人格魅力。
心到、手到,專注于一件事并做完他
泛黃的古書里,那個為妻子之死擊鼓而樂的豁達莊先生在他的私人筆記里造出那個時代的“網紅”——庖丁,就是那個閉著眼睛解牛的墨家地下黨。
從他給梁惠王表演解牛秀便知一二。
話說那是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只見他四肢協調有致,手到之處,使原本相連的骨肉不歡而散。
梁惠王很驚嘆:這小伙子,中!
庖大廚端起架子說,他和牛接觸不用眼睛憑精神,腦子幻想的是全牛肢體圖。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這把刀他用了十九年,依然那樣鋒利。
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做事的態度。連賣油老漢都說了,無他,唯手熟爾。
不浮躁,專注于一件事做好做完美,在當下競爭激烈的氛圍下,這恰恰是很多人身上欠缺的一種精神,也是很多企業欠缺的一種企業文化內涵。人們的一種普遍意識——技多不壓身,但實實在在的全能手并不多見。
而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歷史教誨也更多的停留在了口頭教育上,不管是制造業、教育還是文化領域,都是在迫切的出成果,“唯成績論”就是華而不實做法的結果。拿著把遲鈍的老刀揮舞不息,所出成果一點也經不起時間的檢驗。
庖大廚繼續說道:每每遇到筋骨交錯難以下刀的地方,就提高注意力,小心翼翼地把視力集中到一點,打起節拍做起慢動作,用刀輕如無聲,霍啦!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
聽罷,梁惠王的掌聲久久不息!
如此出神入化的刀法,若孫大圣當時請他降服老君的那只狂??隙ㄍ淄椎?。
解牛的快與慢的結合,如同陰陽之道,本是自然行為,也是長久之力,工作也是,生活也是。伊朗有句諺語,疾馳的快馬,往往只跑兩個驛亭;從容的驢子,才能日夜兼程。
我們的圓珠筆生產數量巨大,但是核心零件還得依靠進口。貪多不求精,是浮躁眾生相下的真實表達。在名與利的誘惑下,很多人難以靜下心來真正的去完成一件事,缺少了用心雕琢的耐心與細心。
其實工匠精神就如同習武精神,需要做到心到、神到,才能專注,進而融會貫通,登峰造極,出神入化。
當匠人有了創造力,他手中的作品就有了靈魂
僅熟能生巧不夠,還需幾分執著和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
說起這一點還得有請太白先生登臺,這是個我們很熟悉的陌生人。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的出身撲朔迷離,是他又不是他。一百個讀者眼中可能就有一百個李白。
他不僅留下了驚人詩篇,更擁有常人所不及的生命張力,這股執著與堅持的力量和奇思妙想的表達讓他以“詩仙”之榮耀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聲流不息。
他極富想象力,抓住一只螢火蟲也能說出“若飛天上去,定作月變星”這樣奇思妙想的佳句
一個只悶頭干活的工匠不是好工匠,工匠也需要創造力,這是“源頭活水”,是讓匠人的作品擁有質感和靈魂的源頭。李白這個玩文弄字的文化人也正因此躋身文學巨匠的行列,被瞻仰至今。
但這遠遠不夠,他的世界在遠方,心里裝著理想和信仰,半背著簡簡單單的旅行包,乘著“11路”公交歡快的迎著朝陽大步奔走。游樂途中他看見老太太要將鐵杵磨成針,內心很是觸動。他不也是這般執著的追求著自己的理想嗎?
他期望著有朝一日能居廟堂之高。
你無法想象那個“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家伙會委曲求全的給別人投簡歷。但他的求職并不順利,因為他總是擺出一副“我是爺”的姿態,讓面試官很不爽?! ?/p>
人才市場上的CEO個個都是笑面虎,李白傻傻的一根經。
別人寫求職信,最起碼是要低調謙虛的,但李白不,“何王公大臣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
不出所料,面試官把簡歷扔到一邊冷笑道,“傻帽”。
但李白是個百折不撓的人,說白了他這人干啥事都有癮,平生有使不完的力氣,耗不盡的激情。
在長安地界,他也時不時到長安街頭露露臉,結交一些朋友。有時也有驚喜,終于能夠敲開一扇門,但很快又關上了。他吃盡了權貴的苦頭,抱怨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處處碰壁的他總結過去的十年,“酒隱安陸,蹉跎十年?!?/p>
一次次的失意或許正是下一次成功的開始,愛迪生不也是失敗了8000次才成功的發明了燈泡嗎?
他繼續漂泊著,不知何時是個頭。
終于,李白等到了他的春天。玄宗發現了他,讀了他的詩,不時的贊嘆“nia nia,寫的太好了(陜西話)”。
接到喜訊的李白又拽了起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嘴里不停的哼著翻身農奴把歌唱。
大明宮里他侃侃而談,出盡了風頭。
有了信仰 工作就變成了事業
有人說,成功是一段路程,而非終點,所以只要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一切順利,便是成功。
同樣李白是成功的,正是因為他不斷的堅持,才催生了很多不朽的名篇,這種堅持與追求的苦難過程無意中早就了他詩歌創作的一帆風順。
這個過程對他來說可能是某種苦難,但對于文化和精神的傳承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筆。
呼喚工匠精神,更要理解傳承者對于自己所從事工作的信仰,這是堅持的基礎。正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無緣無故的堅持。
當更多人陷在了精神信仰迷失的泥潭,從業者恐怕也就缺少對于自身所創作、所構建產品的信仰。這是很可怕的,導致的結果就是,虛假產品橫生,假冒偽劣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