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的,也許你正好呼吸到自己產生的那口霾
李惠男

有人調侃北京就像一個不靠譜的男朋友,天氣剛好,你就想跟他重新來過。看著窗外灰蒙蒙一片,想到未來多年還會生活在這樣的迷霧中,我也像很多網友那樣心中涌起忿恨。但是該恨誰呢?從國家到企業,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從地下的礦產到手中的產品,我想了個遍,突然涌出這樣一個想法:我會不會正好呼吸到自己產生的那口霧霾?
記得上學的時候,課本里經常會對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進行批判:美國是一個資源消耗大國,人均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污染排放量也是5倍,資本主義是萬惡的、必須消滅??墒?,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不知不覺中,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以前,有的人一輩子不會離開出生的村鎮、縣城,現在汽車已經是大眾消費品,兩口子都是“空中飛人”“高鐵戰士”的家庭并不少見;以前,一家人都擠在十幾平米的小屋里,晚上睡覺身擠身、人疊人,現在很多人為了給即將出生的二孩準備臥室而換更大的房子;以前,人們盼著過年,為了能吃頓白面餃子,現在的人天天過年,沒啥食欲只好吐槽春晚;以前,人們一個月洗一次澡,大家在澡堂里互相搓背,現在家里擰開水龍頭就是熱水;以前,夏天靠扇子冬天靠炭火,現在恒溫空調四季常開,女士薄衫打底褲永遠苗條靚麗;以前……現在……這些變化就發生在最近二三十年,也就是通常引以為傲的“走完了資本主義二百多年工業化過程”的那段時間。一切東西都是有代價的,生活便利背后是能源消耗的增加,污染累積。最明顯的就是十面霾伏的天氣。霧霾很不好。
當前,整治霧霾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是,當政府將大部分職能讓位于市場之后,如何要求企業令行禁止地改良工藝設備、停止污染排放?政府又如何進入私人領域,倡導個人改變生活方式:冬天在屋里多穿一件衣服,適當調低室內空調溫度;出行放棄私家車選擇公共交通;為了身體健康,也為了減少糧食消耗,少吃肉多吃主食蔬菜……可以說,在這些地方政府無能為力,而這也許是問題的關鍵。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消費者的喜好才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指南針,“上帝”用看不見的手激勵著企業,調動著資源,決定著政策。就拿汽油來說,很多人在加油時選擇95號還是92號,更多的是摸摸自己的口袋而不是看看頭頂的天空,也沒有幾個人會看PM2.5指數決定今天是還是坐地鐵,所以兩桶油還是一如既往地大發其財,不肯技術革新。
現代社會,已經不是政府搭臺,企業或者個人唱戲的問題,而是雙方怎么協調一致共同唱好戲的問題。個人在社會事務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個人的平均道德水平和素質能力決定了社會的整體面貌。系統科學中“涌現”的概念告訴我們,雖然新的整體性現象和個體現象有本質不同,但是前者以后者為基礎,是其量積累的必然質變。作為公民,在問政監督的同時,也要想一想,自己呼吸到的那口霧霾有沒有可能是自己產生的?如果你不拒絕承認這種可能,那么請你在繼續嚴厲監督政府的同時,也溫和地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雖然你只是一只小蝴蝶,說不定就能吹起驅散霧霾的風。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并不代表中國文明網立場。如有轉載,請標明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