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洞見,不要偏見
天津爆炸事件,舉國痛心,全民關切。在消防員“最偉大的逆行”身影之外,也有插曲?!癈NN記者赴天津爆炸現場采訪遭圍攻”一事,經歷了一次輿情反轉:先是網友群情激奮,言辭抗議當地政府管控消息,而后查明真相,原來阻攔者是受害人家屬和圍觀群眾,因為心情悲痛不愿意被打擾。
現在的新聞反轉劇太多,多到讓有觀點的媒體成了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讓評論者因為草率表態而被左右打臉,讓觀眾感嘆生活真是比甄嬛傳還宮斗。新聞反轉劇中,媒體人的操守固然值得考量,觀眾的素質也令人擔憂。在公民意識逐步覺醒的同時,很多人在公共問題的談論中,還是有偏見而無洞見。
心理學經典教材《心理學與生活》將偏見定義為,針對特定目標群體的一種習得性的態度,它包括支持這種態度的消極情感(厭惡)和消極概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滅目標群體的行為意向。這一概念是在西方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的社會問題下規定的?!吨袊蟀倏迫珪睦韺W篇》則定義偏見為,根據一定表象或虛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現象,一旦產生偏見又不及時糾正,扭曲后或可演變為歧視。相比之下,后者將偏見的對象從人進行了擴大。但是,兩者共同認為,在所有人性的弱點中,沒有什么比偏見對人的自尊和人的社會關系更有害,它是社會現實扭曲的最主要例證。偏見更多連接的是人的情感部分、潛意識過程。
洞見,則看到事情的糾葛或問題的關鍵所在。也許洞見和偏見看到的事實部分是一樣的,但兩者引發的處理過程是不一樣的。例如這次的“CNN記者遭圍攻”一事,偏見引發的是基于模糊事實的,對地方官員不科學地對待媒體行為的厭惡這樣一種情感,甚至以價值觀為幌子的感情偏好。而洞見則會引發進一步的疑問,過來阻攔的人真是官員?CNN記者在報道什么場景?雙方沖突聚焦在什么問題上?也就是說洞見引發對信息的需求。相比偏見,洞見更多連接的是人的理智部分、意識過程。
在遇到問題時,究竟是用潛意識還是意識處理,決定了一個人的看法和行為是富有洞見還是充滿偏見。叔本華是唯意志主義的主要創始人和代表人,一生立志要成為“世界清明之眼”,他年輕時向年長的自我寫了一份備忘錄:要確信你的客觀判斷不受隱藏的主觀判斷影響。然而,正是他的著作啟發了佛洛依德,后者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將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前意識、潛意識,認為人的心理更多的是受“水面之下冰山的絕大部分”潛意識的影響,從而表明了叔本華期望的“客觀判斷隔絕于隱藏的主觀判斷的影響”之不可能。
《重口味心理學2》中,作者姚堯總結了潛意識和意識的不同特點。第一,潛意識是復合系統,意識是單一系統;第二,潛意識是“馬上解決”,意識是“事后再說”;潛意識是“著眼當下”,意識是“長遠考慮”;潛意識是“自動擋”,意識是“手動擋”。同樣,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作者卡尼曼提出,人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學者的研究無疑也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很多時候,我們是先有態度然后再找支持的理由。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處理,只有潛意識有這么大的能力,而意識只能管到很少一部分。用“快的潛意識”說話做事的人感性、不穩定、極端化,用“慢的意識”說話做事的人則理性、中肯、充滿建設性。
分析到此,我們悲喜交加:喜的是原來大多數人之所以有偏見而無洞見是生理性、規律性的,悲的是這意味著在輿論場中要文明、要進步、要理性是困難的。之前的多起新聞反轉劇已經給我們上了課:有圖不一定真相、視頻是更真實的假想。特別是微博微信上總有一些人造謠傳謠,更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人人麥克風時代,慎用拇指話語權。
“承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有些問題是不能消滅的,例如偏見。我們只能消除對某一特定問題的偏見,不能根除偏見這種心理。但只要我們認識到偏見之時刻可能存在,就是最大的成功。人之所以為人,在于能夠認識其自身先天的動物性并克服。在諸多領域,人類社會己從叢林時代走到了文明時代,在輿論場和意見場中,經過努力也一定能夠取得相同的輝煌,只要每個人力求說出的是克服偏見之后的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