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朋友圈!我大聲疾呼。非嘩眾取寵,雖然我確實是針對前一段時間光明網、中國網、網易等媒體先后轉載的“深度解密90后為什么爭相逃離朋友圈”一文說的;也不是為微信站臺,雖然我對馬化騰很熟,可惜他卻不知道我。我這么說是要替天下父母發聲。
逃離朋友圈有很多理由,廣告橫行、遍地雞湯、人際關系復雜、各種炫耀貼等等,離開小屏、真實生活是許多人的反思和向往。但是,媒體總結的理由中“家人關注不方便”這一條我卻不敢茍同。我也飽受父母“重點關照”之苦:晚上11點,周公剛剛向我招手,突然微信鈴聲響了,原來是母親大人發來鏈接“愛吃涼拌菜的你,一定要收!太全了”;周末,跟同學把酒言歡,興致所至發了一條朋友圈,片刻之后父親大人打來電話,囑咐喝了酒千萬不要開車;全家人建了一個討論組,只要我在里面說句話,父母就追著問這問那,千叮嚀萬囑咐,辦公室里鈴聲響個不停,把討論組設為靜音,有時候來不及看留言,他們又開始擔心……盡管如此,我還是要勸大家留在朋友圈。
現在,中老年人成了微信的鐵桿用戶,使用電子設備閱讀的用戶平均年齡從5年前的20幾歲上升到現在的40幾歲,這其中就有把眼鏡推到額頭上,認真刷微信的各位父母的貢獻。通過微信,幾乎每個年輕人都被暴露在父母面前,于是有的人不加父母為好友,有的設朋友圈為父母不可見,有的分組讓部分“無節操”的內容只顯示給好朋友……結果就是,父母只能聽別人家的孩子講自己孩子的故事??萍祭嚯x,這一法則在親子關系面前卻失靈了。心理上的鴻溝不消除,立發可見的網絡比不上飛越關山阻隔的手寫信件。
在這,我要講一個連環家書的故事,告訴你那些白發蒼蒼的“80后”用筆和紙建起的“朋友圈”。
顧家兄弟姐妹8人身處祖國南北。2001年,身在福建莆田70歲的顧履德寫信給在北京73歲的顧江:“雖柔哥(顧江原名顧雖柔),近些年我身體狀況連連下降,寫信時手抖得厲害,寫一封信要付出比別人多十倍的精力和艱辛,而我又渴望了解親人的情況,抑制不住自己的思念??煞窕謴瓦B環信?”征求其他5位兄弟姐妹(兄弟姐妹8人中1人已去世)的同意后,連環家書正式恢復。信從大哥處開始,依次寄往上海的大姐顧靜專、四弟顧維仁和小妹白鈴,南京的大妹顧蘊玉和福州的二妹顧銳鋒處。信在每人手中停留10天到個把月,添加各自的情況,評論、答復前面人的內容,最后回到北京大哥處,暫作總結開始第二圈的流轉,直到這封信所議之事達成一致,開始下一輪的書信。
我見到顧江是在2014年3月,10多年中“連環家書”一直沒有中斷,已有300多封,這些信的主要內容無所不包:家庭動態、老年保健、子女教育、“老有所為”、國內外大事等。我激動地對他說,這就是您的朋友圈啊。老人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人生道路上,他比我懂得太多太多。
書信朋友圈流轉得非常慢,碰上著急要緊的事顧家兄弟還是要打電話,但是他們更喜歡寫信——見字如面,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互相鼓勵、互相幫助,走過了一輩子。我想,那時候的人,生活在音訊難傳的環境中,總是想方設法要告訴親人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不計成本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要了解親人是否吃飽穿暖了。而現在,我們卻扭扭妮妮地要隱身,勾心斗角地去屏蔽。
遠距離、快節奏是現實生活的特點。家庭越來越小,伯叔姑舅姨等親戚關系都已經作古。即便如此,三口之家還是天各一方,夫妻因工作而分離,孩子因求學而離鄉。更加不利的是,隨著社會化大分工的深入,每個人所處的領域越來越不相關,父母看著孩子的教科書犯難,家人彼此之間在工作上插不上話。家庭雖然更小,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更遠。年輕人不想讓父母看自己的朋友圈,他們擔心父母知道越多,擔心越多;誤解越多,反對越多。他們要掌握信息的發布權,報喜不報憂,或者根本截斷信息源。
如果你也這么想,恭喜你,你還年輕!很可惜,你還沒有長大!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無論你遇到的事情多么新奇、多么好玩,你的喜悅父母都能體會,因為他們也曾年輕過;無論你遭遇的挫折多么痛苦、多么無法言訴,你的憤懣父母都能理解,因為他們都是與生命抗爭的勝者;無論你的工作內容多么深奧、多么晦澀,你的辛苦父母也能感受到,因為他們最了解你的脾氣性格。很多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更理解父母,很多人感悟一生換來的不過是父母很早就說過的一句話,更多的人在父母去世后抱頭痛哭,長嘆“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想說,也許臥冰求鯉很難,恣蚊飽血也已無必要,那么做到以下的事情很容易:讓朋友圈多幾個觀眾——那些你生命里最堅定的粉絲。為他們多寫寫你去了哪里,吃了什么美食,看了什么大片,讓他們和你一起高興;也可以發發牢騷,甚至罵罵某些不爽的人,他們能理解你,會給你送上安慰。
NBA的宣傳片唱到“go big or go home”,我想說“go big and go home”。也許將來你終究會拋棄朋友圈,但是我請你守住心中“朋友圈”,不為別的,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