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楊絳先生的《我么仨》,真的是一種享受, 穿越平淡樸素的字跡,用潺潺柔水寫成的文字,字里行間那無言的感動,相失之后的痛楚與難過。團聚,生死離別,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蘊藏在楊絳先生的文字中,文字敘述很簡潔,很平靜,但是我們心里卻掀起一層又一層的波瀾和無言的感動。到了今天為止,我只讀了一遍,我只是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
《我么仨》講的是一個塵世中三個奇妙的組合:爸爸是錢鐘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60年間的緣起緣滅,因為離合,就成了一段段的故事。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在我讀到傷心處時,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時,我會歡笑;讀到離別處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時,我則會認同??傊?,它能牽動你身上的每一根神經,能將讀者倒回到那一段往事之中。
它不僅是一本隨筆,更可以說是一本充滿著人世間一幕幕悲歡離合的劇本。角色都是如此的鮮活,即使化作了文字還是如此活靈活現,將豐富的感情躍然紙上,仿佛就發生在身邊似的。我們便好比從窗戶紙的孔隙中,悄悄窺視著一戶書香門第內,一天天發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歸道山,盡管這故事并不驚心動魄。
《我們仨》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歷的快樂?!拔覀冞@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敝灰胰藗冊谝黄?,就會是幸福的,不管家人們做什么事都非常的有愛。他們三個人很單純,很樂觀的面對生活,面對工作。我們也應該像楊絳先生一家人一樣,不管生活遇到什么困難,都應該控制情緒、調整心態始終保持內心的和諧、樂觀、積極向上。因此,我們對待任何一項工作,都應以良好的心態去迎接它,這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它,能力才會隨之不斷提高,生活工作才會不斷順心。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們夫婦二人留學期間的苦讀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想像著兩個不嗜家務的學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鹽,他們的真實生活都在楊先生的筆下復活,讓我看到兩個抽空去探險(散步)的快活人。鐘書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讓我也提起興趣早起為家人用自制豆漿和五分鐘白水蛋當早餐,看他們爺仨吃得心滿意足。其實家庭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一些行動,都會有滿滿的愛溢出。不管對待誰,我們都要用心用愛去接觸人家,尤其我們是服務于老干部的黨員同志,我們更要用細心服務于老干部,我們要周到細致,體貼入微,不論大事小事,都能做到想到細處,干到實處,用實實在在的服務,幫助老干部解決實際困難,為他們安度晚年創造良好的條件。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還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于是,從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中,我們仿佛從今天返回了昨天,看看那過去的人,聽聽那過去的事。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就這樣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老倆口相互理發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人人都以事業的成功為畢生的追求,然而,當我們放下浮華回望事業的原點,我們又都是希望自己愛的人們過的更幸福而走上事業的旅途,只是這個旅途長了,我們依戀路上的風景,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如果說人生的意義可以用數字表示,那家庭就是開始的一,所有的事業所有的榮譽都是后面的零,當為了人生數值的增長而不謝奮斗時,要時常想起人生因愛而有意義。
最后的附錄里,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附錄還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鐘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于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熬瓦@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弊x到這里,還能有人不動容嗎?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給了楊絳最好的回憶.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的。
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
楊絳先生用她的樸實的文字,娓娓道來講述了他們家的“我們仨”,一生,也因為有“我們仨”,感覺并不孤獨,生活很有意義。逝者不可追,往者不可留。留在楊絳先生心里的,是“我們仨”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這樣的回憶,有些痛楚,有些溫暖,有些感動,有些回味。再平凡不過的一個小家,因為有“我們仨”,很快樂,很溫馨。
時過進遷,我們所處在的時代很多東西和楊絳先生的年代發生了太多變化,但沙散金存水落石出,楊絳先生所宣揚的思想又與我們這個時代所追求的所珍惜的不謀而合,所謂家和萬事興,每一個小家庭的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基石。而我們所處的時代,這種家庭的和睦有慢慢變得遙不可及,離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我們習慣性的將其歸結為生活壓力大,經濟不景氣種種,但是比對楊絳先生所描述的她的生活,從物質上看,我們已經進步了很多,但我們仍沒有楊先生的幸福感,如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提高全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維持小家庭的穩定和諧,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征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我以管中窺豹以偏概全的方式斷然總結,提高家庭中每個人的道德修養,尊重家庭中每個成員是家庭和諧的基本,更是社會和諧的根本。如果如此有愛的小家都經營不好,何來能力去投身工作呢?讓自己的家庭充滿愛,并立足于家庭的同時,作為服務老干部的工作者,我們更要用真心、細心、熱心和耐心去為老干部服務好,讓這些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的老人們能夠安度晚年、頤養天年。
贛州市定南縣歷市鎮政府 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