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千年包公》觀感系列二

包公是北宋仁宗年間的一名官員,且是好官、清官,不僅民間認為如此,而且史家亦持此種共識。但在廣大百姓看來,包公不只是一個好官,千百年來,形成了亦官亦神的形象,扎根在了人們心里。想那仁宗一朝,可謂群星燦爛,如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蘇軾、沈括、司馬光等群臣,個個都是才華橫溢,并在歷史上留下光輝一頁。而與包公相比,誰都又似乎無法與之比擬,因為誰都不能在百姓心里被供上神龕的尊位。
正是因為他把百姓放在心里,百姓才自然而然地把他供在了“神龕”上。時至今日,這種神一般的尊崇,在民間依然流傳甚廣。在杭州,一座不起眼的包公廟,香火連綿不絕,守廟人每天供奉的只是一杯清水,在她看來,只有清水才最符合包公的秉性,而這種清水般的官品、人品,不僅僅是百姓所期盼的,更是法治謹廉的社會治理體系所要求的。
回望過去,穿越千年去探究包公及其所處的年代,注定沒有標準和唯一的答案,分別呈現于百姓口授心傳和史書記載的,就是兩個樣子的包公。在百姓口口相傳的包公故事里,一定蘊含著真實的包公形象,但這是不夠的,真實歷史中的包公固然是為民請命、以民為本的好官、清官,但還不足以表達百姓對于“包青天”的企盼之情。于是,被賦予神力的包公應運而生。
在百姓眼里,包公剛正不阿,公正廉明,更重要的是如神般的斷案能力?;蛟S是出于故事傳播的需要,也或許是人們對于公平正義的理想追求,于是,一個“日斷陽、夜斷陰”的神被塑造出來。在那個年代,冤假錯案一定少不了,百姓心知肚明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一個能夠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爺”橫空出世。這樣的老爺不僅能斷案,還要有愛民、親民的情懷,要有剛正不阿的品性。這些,正好在包公的身上得到印證,于是,一些本來就沒有的“故事”被后來的文學作品像“箭垛”似的歸集到包公身上。
包公能夠被百姓塑造成這樣的“箭垛”并非偶然,而是因為他本身就有的清廉、愛民的秉性使然。有了這種磁性般的基礎,才使人們萬千心愿歸一處?!扒辶迸c“愛民”宛如一車之兩輪,兩者互為印證、互為因果,在真實歷史中的包公身上,兩者更是彰顯無遺。
史書關于包公斷案的記載并不多,并不像民間傳說中,但凡關于包公的故事總離不開撲朔迷離的案情。實際上,包公并非神探,但他有一股子為民請命、親民愛民、公正廉明的情懷。這樣的情懷,古往今來都是百姓的期盼,也是當下為官執政的內在要求。而要做到這本該就有的,難,真的很難,無怪乎有詩云:“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span>
因為難能,所以可貴。包公在其任上,留下了拋硯沉江的故事,其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清廉品質可見一斑。在其任上多處留下的“包公井”遺存,足以見證包公關注民生、親民愛民的典范。就像片中所述的那座石碑,曾任開封府長官的包公本應留名于此,卻因為后來觸摸其名的人太多,而被抹掉了姓名直至留下一處凹槽。這種下意識之中的觸摸,就是民本所歸之處的心愿所指,雖名不在碑上,卻有口皆碑,其美名、品格和神韻,均已經深深刻在了百姓心中為其樹立的歷史豐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