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安穿一件破爛的粗布小褂,外衣搭在肩頭,吸著自卷的旱煙卷,獨個兒在公路上往回走。他有時低傾著頭;有時又把頭揚起來,猛地站住,茫然地望著迷亂的星空和模糊的山巒。一聲長嘆以后,又邁開兩條壯實的長腿走向前去……痛苦,煩惱,迷茫,他的內心象洪水一般泛濫。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簡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壓。他從孩子的時候就成了大人。他才二十三歲,但他感覺到他已經度過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
從書櫥里取下路遙《平凡的世界》,隨手就翻到第一部第二十三章里的這段文字。標準的現實主義文筆,透出一股子厚重與堅實。這種氣息是從當下小說里難以感受到,因為這里面有歲月的沉淀,經歷時間的打磨,成就了路遙,也成就了《平凡的世界》。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1987年的夏天,那種激動至今還歷歷在目。當時一口氣讀完,而且是通宵達旦,連吃飯的時候都沒有擱下。事實上,這本書剛面世的時候,正值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繁榮期,包括筆者在內的60后、70后正青春年少,對這本書的追捧熱情超過了當下的追星。雖然那陣子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云涌,言必談西方現代主義,無數文學青年以及作家們都在依樣畫葫蘆搞現代文學,但《平凡的世界》的登臺亮相,還是狠狠地刺激了人們的文學神經,重重地撞擊了人們的內心,并掀起了一股“路遙熱”。當然,也有人對這部作品說怪話,甚至嗤之以鼻,認為其寫法很落后,而這樣的人多半是那些所謂的文藝批評家,還有所謂的“城里人”。
確實,如果沒有農村生活背景,不了解農村的人,讀《平凡的世界》很難引起共鳴。我出生在農村,讀《平凡的世界》就像讀自己的世界。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后,我還重新讀了一遍。1992年11月17日路遙去世,我又再次取出《平凡的世界》閱讀。每次看到書中的一些情節,面對其中的艱難與辛酸,都有一種想流淚的沖動。眼下,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熱播,聽到人們在議論紛紛,我直接拋開電視,又一次將這部百萬字的大部頭搬出來,開始了第四次閱讀。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一等一的大部頭。故事以上世紀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毫無疑問,這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作家以陜北雙水村孫紹安一家為代表,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小說嚴謹結構,背景宏大,人物關系復雜,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豐富的人物內心世界,充分展示了作家非凡的才華。尤其令人感動的是,路遙筆下的那些普通人,在面對失敗與挫折的現實壓力時,在面對愛情與現實之間艱難的人生抉擇時,依舊堅持自己高貴的自尊和夢想,執著地前行和追求,不屈不撓地拼搏著、奮斗著。
在平凡的世界里,關注平凡人的生活、情感、精神和命運,解讀平凡和苦難,闡釋人生的意義,這就是《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的價值。平凡的人做的往往是最偉大的事情,勞動的價值也會從平凡的人身上表現出來。沒人會否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做的是最累的活,吃的是最差的食物,掙的錢最少,生活條件最差,但他們卻頑強地拼搏奮斗,與生活較勁,與命運抗爭,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養活了所有農民以外的城市人??梢哉f,在平凡的世界中他們又是一群不平凡的人,也正是有了這群不平凡的人才有了這樣一個世界。毫不夸張地講,只有用心用情去了解和理解農村、農民,去關注社會各階層的平凡的普通人,你才能真正擁有這部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的作品。
路遙的價值已超越了他的作品,超越了他所獲得的全部文學獎項,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從今天看來,路遙的價值不僅僅是體現在他的某種創作方法上,也不僅僅是他給我們留下了《平凡的世界》,而是路遙式的執著的精神追求,他誠實的勞動態度,這是他的最寶貴的價值。借用別人的話說,路遙給中國文學創造的神話,不僅是一個呈現在眼前的小說世界,而且還為世人打開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門,邁入這扇大門,人生格局就此改變,心變寬容、生命變得堅強、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