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搜索》官網劇照
朋友M和一幫公益人士活躍于水災現場,對于熟悉他們的人來說,一點也不奇怪,據我的了解,她和那些朋友擁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生活中但凡哪里有悲傷,哪里就會有他們的愛心善行。我由衷敬佩M以及她的朋友們,在我所了解的人當中,有錢人大有人在,可并不能以財富的多少而論愛心深淺,從一樁樁慈善行動中看得出,M和她的慈善朋友們做到了“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然而,這種快樂很快就遭到了質疑。一些網友針對志愿者們在處理救災物資現場打出各自的旗幟,擺出各樣的造型,提出了疑問。與其說是疑問,實際是對這種不顧現場氛圍而枉自做出的行為進行了批評。這就像一根導火索,雙方一時間在網上對掐了起來。
我是旁觀者,卻未必就看得格外的清。但對此事,有兩點我是堅持的,一是個人的行為一定要與其所在的環境相適宜;二是對于慈善活動寧可“看漏”千人,也不能憑主觀臆測而“錯怪”一個好人。
因為我是了解那幫公益達人的,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幫助別人”之后的“快樂”,打出旗幟也只是平常慣有的下意識動作,就像運動場上有人得了分而做出的夸張動作一樣,似乎不這樣就不足以表達和釋放內心的情感。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在現場人的眼里并沒什么特別的不妥,因為背景環境是敞開的,沒有誰刻意將眼神聚焦到那幾個快樂的身影上。而當同樣的場景變成固定的影響流傳在網上,情況則大不相同,周圍的環境瞬間被凝固住了,一切都集中到了眼睛所能抵達的方寸之地。就像有人看到一張光影精美的照片時不免感嘆道:“這里我也曾到過,卻未曾看到有這般美麗之景致啊?!?/span>
不想細述攝影所帶來的視覺感差異,單就網絡語境下的照片敘事功能,相對于事實,是不全面的,有時甚至是有悖于真相的。說到這,我不能不想起電影《搜索》的情節。在公交車上沒有主動讓座的女孩,本來因為得知身患絕癥而跌入到精神上的萬丈深淵,此時,她的滿腦子里是什么,一般人都是無法感同身受的,除非也一樣被告知身患絕癥晚期。這樣的假設同樣無法推己及人,但就是這樣一個本該被人同情的女孩,因為一張照片或視頻的傳播,使她立即被扣上不道德的帽子。拋開女孩的身體因素,誰都會義正詞嚴地拿出道德大棒加以鞭撻,于是,悲劇一步一步地推演開來。
劇情根據需要而呈現揪心的波瀾,而現實生活不是預設的電影,從一張普通照片所折射的質疑,不論真實的情境如何,身在網絡中的人已經習慣于朝著壞的方面去想,只要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那是情有可原的,則都是質疑的對象。這種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往往呈反向的思維方式,暗含了網絡語境下的信任危機。
電影《搜索》里女孩的命運,歸結于相互的不信任和網絡暴力,如果劇情反過來,事先讓人知道女孩的病情,那情節和結果可能都是反向的。生活是直線的,沒有這樣的假設,網絡上傳播的每張照片,大多數讀者都不是現場親歷者,對于照片的解讀只能局限于照片本身。
如此說來,行為的合乎時宜應當是是公諸于網絡的基本要件。我的朋友M似乎忽略了這一點,抗洪救災的現場跟平日的公益活動有著很大不同,前者肅穆緊張、危機四伏,怎么可以擺拍。合乎時宜,即便沒有“點贊”之禮遇,也不至于頻見“拍磚”之勞神。眼下,一不留神,就有不合時宜的照片被“炮轟”,當事人也就不能輕松置身于外了。“合乎時宜”并非一時之念,遠古時代,就有孔子所謂之“禮”制,雖然意義不盡相同,究其大概的表現如出一轍。民間亦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俗語,我們的先人在這方面有著令后人學不盡的智慧。在孔子看來,“禮”既是內在修養的表現,也是社會運行的規則。如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就是孔子身體力行“禮”制的具體表現。難以想像,在有人辦喪事的現場,不真心悲傷也就罷了,還那么無所顧忌地狂飽口福,能讓人怎么想呢?不論是古代之“禮”制,還是現代社會的倫理環境,在特定的場合,就該以特定的行為方式與之相適宜。
“禮”制文化由來已久,已經深深地烙在了民族記憶里。而網絡社會里基于“禮”制文化的道德評判,大多情況下顯得過于隨意。這種隨意性較強的棒喝,對于那些不合乎于“禮”的行為方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與此同時,過于隨意的道德審判,其本身也超出了“禮”制文化的運行底線。有一次清明節前夕,在老家公共墳山祭祖時看到,有人叼著香煙、嗑著瓜子、拉著家常,笑容可掬地立于墳塋之側。在祭祖這一大的“禮”制現場,卻又如此輕率地敗壞“禮”制,網絡語境下的道德審判大棒又該指向誰呢?無圖為證,“大棒”似乎就失了方向。不過,有圖,也未必就真是你我所想像的那般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