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網上有人給物流時代買家的心情編了這樣一個段子:下單等發貨郵件,結果“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好不容易發貨了居然沒刷出物流信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物流終于動了,“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終于收到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然而這種心情在“雙十一網絡購物節”(以下簡稱“雙十一”)過后或許會表現得更為迫切。
不知不覺,“雙十一”已經走過了7個年頭。據業內稱,今年將是“雙十一”物流的“升級之年”,快遞行業在數據技術和資本助力下,將實現數據升級、服務升級和能力升級。相比往年將更加從容應對“雙十一”,更加注重為消費者提供好的服務體驗。
二
當下發達的物流體系尚且民眾多有挑剔,假如生活在古代,緩慢的物流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中國古代的“物流”與現代物流的含義不太一樣,但是在古代確實存在著物流現象,并且有相當的規模。)
詩經《國風·河廣》中有:“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的描述,在現代人眼中,這種蝸牛似的速度,會使美麗少女“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唯美畫風秒變“問君何求,順豐包郵”的無厘頭。但這也說明在西周已出現了水上運輸。
古代對運輸工具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商代甲骨文中的“舟”字。比如“殷盤庚涉河遷都”、“武丁入河”等,都表明當時水運有了一定的規模,然而規模雖有,速度卻多如“急驚風撞著慢郎中”。
到了隋唐,由于大運河的開鑿,水路的優勢更為突出。唐代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寫下了親眼所見:“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除了船運,更為悠久的記載是傳說中黃帝因看見蓬草隨風吹轉而發明了車輪,于是以“橫木為軒,直木為轅”制造出車輛,獲得了那個年代的“科技進步獎”。此外夏朝薛部落(今山東棗莊)也是以造車聞名于世。
而據《左傳》記載,擔任官方戰車、運輸車的制造、保管以及使用的正是夏朝薛部落的奚仲,官職名為“車正”。
對于奚仲這位人類造車鼻祖,不能不多說兩句?!墩f文解字》載:“車,輿輪之總名,夏后時奚仲所造?!痹诖呵飼r期的《左傳》中也有相似的記錄:大禹時代,車正奚仲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輛新型車子?!赌印芬粫幸蔡岬健肮耪唪嘧龉?,予做甲,奚仲做車,巧垂做舟?!?/p>
然而,由于車對路的要求要高一些,自然馬肯定比馬拉著車跑要快多了。所以,東漢以后,運送貨物時,車輛就被逐漸淘汰,馬成為快遞的主要交通工具,這叫“馬遞”。因此在古代“快遞”最快“程限”是驛馬,“日行五百里,約十六驛”。在投遞過程中,一般“換馬不換人”,“快遞小哥”一般跑完全程。
三
有了車,就離不開修路。老祖先比我們更懂得“要致富先修路”這個深刻的道理。
其實商朝人已經懂得夯土筑路,并利用石灰穩定土壤的技術。后人在商朝殷墟中,發現了碎陶片、礫石鋪筑路面和大型木橋出現的跡象。
到了周朝,道路的規模和水平有很大的發展?!对娊?小雅》記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說明當時道路堅實平坦如磨石,線形如箭一樣直。等到秦朝,修筑的馳道可與羅馬的道路網媲美。據《漢書?賈山傳》:“為馳道于天下,東窮齊、燕,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這些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開始修建的以咸陽為中心并通向全國的馳道網,可以作為那個時代的“高速鐵路”。
而此前在河南南陽的山區里發現的古代“軌路”,經測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遺留。其原理和現代鐵路無異,還是復線,只是不是用蒸汽機車牽引,而是用馬力拉動,由于馬匹在上面飛馳,故稱之為“馳道”。
四
運輸工具以及運輸道路的出現必然催生物流業的興起,而我國古代的物流網絡系統正是依賴于城市道路的規劃布局,據《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由此,物流網絡從城市擴展到全國。陸上物流通道,比如秦嶺地區著名的“金牛道”是當時物流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朝時開辟的“絲綢之路”,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深遠,使西域36國與中原的商品往來,延續了兩千年;還有起于唐,興于明清的茶馬古道。
而水上物流通道肇始于秦朝之鑿靈渠,成為古代中原到嶺南的最便捷的通道,全國水運漸趨成熟。隋代完成的大運河,西漢形成和發展的海上絲綢之路,元代開近海漕運等無疑展示了古代完整的物流運輸系統。
想必大家都熟知中國快遞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快遞業務——給楊貴妃送荔枝。詩人杜牧這樣寫道:“長安北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當時看似奢侈的事情,在當今已經不算什么了。從短途小物運輸的萌芽階段到長途大宗物品運輸,一個強大的物流鏈在歷史的天空中悄然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