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在地理中旅行,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和大多數人一樣,由于在職工作的緣故,我多半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司馬光)的深夜臥游狀態,最近一次是通過“重走長征路”活動完成了心靈和身體的雙重之旅。像這樣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對我來說實屬不易。然而,我也發現近處未必就沒有風景或者歷史。
之前受張宏仁先生(原國際地科聯主席)的影響,我學會了從燕山運動區域地質的角度,看八達嶺長城軍事體系是如何因山就勢增添其險峻氣勢的,為此曾從長城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一路走了下來。歷史,總是在一些重要時間節點上更能勾起人們的回憶和反思!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時,由于格外留意,“順帶”聽到了不少關于長城抗戰作為中國人民早期抗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英雄事跡。在長城腳下的南口,湯恩伯的13軍官兵高喊“一命換一命”爭相撲向日軍,進一步深化了何謂“壯美”的美學體驗。
誰又何曾想到,平北抗日戰爭紀念園 就坐落在北京近郊延慶縣龍慶峽入口處?龍慶峽風景秀麗,去過的人不少,可北京北部地區這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至少我以前是忽略了。在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廳的每個展品前徘徊時,我和小伙伴們一樣,仿佛穿過時空隧道進入了那烽火連天的歲月,記住了將生命和熱血獻給這塊土地的英雄們,如八路軍優秀指揮員十團團長白乙化等。山河猶在,國泰民安,如今英雄已定格成高聳的紀念碑,戰爭的光榮與悲壯也已化作淤泥滋養著那山那水。
據我所知,京北這樣的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有不少,其實這里的每村每落都有這樣氣壯山河的英雄業績。因此,除了傳統的民宿與農家樂項目可讓人偷得一份鄉村的閑適、飽嘗一下農家的口福外,不少人前來拜謁抗日英雄們,抗日戰爭的苦難歲月與硝煙戰火深刻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柏惣一▓@”就位于西郊北安河村東南幾里許,陽臺山北麓鷲峰腳下。就是在這里,法國醫生貝熙業冒著生命危險開辟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
至于老北平的四九城內,大街小巷一路看過來,想說的只有一句:誰說近處就沒有風景?走過復興門、建國門、佟麟閣路、趙登禹路、張自忠路,你可知這里曾發生過的抗戰故事? “盧溝曉月”本為“燕京八景”之一,參觀其附近的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在件件抗戰展品面前,不由地讓你打開了自然風月之外的“攝影眼”,對人生多了幾分靜心凝神的品味和感悟——在滌蕩的物我交響中,過濾了瑣碎與繁雜、蒼白與喧囂,只剩下一顆純凈的內心,安詳地進入這片土地,一塵不染地安置著一種基于主體感懷的家國記憶。
在中國傳統的文學描寫中,風景多是一個美文、韻語、典故、比喻、情緒堆積的世界,這種傳統形成一種強大的文化規定性。當你背著沉重的行囊、在山水間尋找理想中至純至美的風景時,無疑是一種苦行;但是,當你攜著新的夢想,跨過大山躍過小溪時,“山高存遠志,空谷養胸臆”,也會得到大自然深情的厚待!新的觀看方式,幫助建立的是另一種規定性:當事物的視覺次序逐漸成為事物本身的次序,傳遞出眼睛觀察的過程時,即將最大限度地傳達對象的真實。只要“走心”,不論遠近,“潛心寫意叩師門”般問師于自然這部大的“路書”,亦夢同亦真存,此番關乎百城抗戰貢獻的地圖故事紀行同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