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駝峰航線”,貝熙業收藏,版權獨有。
話說曾經的歲月漸行漸遠,怎么才能讓沉甸甸的記憶卻長久保持喚醒的狀態呢?
在國家記憶上,9月3日已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2月13日也被確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葛劍雄先生認為,“正確對待歷史的前提是正確的歷史事實”。像龍應臺女士呼吁的那樣以普通人的命運與福祉為坐標,讓海峽兩岸不能忘卻的紀念穿越歷史昭示未來,是對后來者永恒的教育和激勵。尊重生命、敬畏歷史、自強不息,才能確保悲劇永遠不再重演。
民間外交方面,中國僑聯去年底開始在全球華僑華人中征集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罪行史料,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內地的數萬名僑胞和社會熱心人士熱心提供了有價值的電子圖片一萬余張、實物圖片二千多張、書籍千余冊、視頻一百多分鐘等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涉及日本軍國主義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各種反人類暴行,于2015年世界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巡展,更是希望團結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受害者、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同盟以及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為保衛世界和平、防止歷史重演不懈努力。
但是,我們需要更多紀念。也是為了那些并未必忘卻而不曾真正思考過的東西:
勝利日閱兵專題中官方點名的那11位支持抗戰的這類國際友人,他們可謂在精神上入籍“吾華”,我們究竟了解多少?再譬如說,中法五十周年紀念大會正式演講中,習近平主席特意提到了,“我們不會忘記,無數法國友人為中國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中有冒著生命危險開辟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貝熙業……”而在7月初北外組織召開的專題座談會上,十來位命先烈的家屬、抗日戰爭的親歷者先后發言,印象最深刻的是百歲老人伊莎白女士。她雖然白發蒼蒼,行動緩慢,依然和兒子柯馬凱一起來到會場,回憶起與大衛?柯魯克輾轉西班牙、中國、加拿大等國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故事,據柯馬凱介紹,二戰爆發的時候,他的父親大衛?柯魯克加入了英國空軍,并被派往印度、緬甸、馬來西亞和西班牙駐扎。他在西班牙時讀到了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于是激起了對中國和中國革命的無限興趣。1938年西班牙戰爭結束后,他就來到了中國?;ㄩ_兩朵,各表一支,二戰爆發時他的母親伊莎白也加入了英國共產黨,并成為加拿大女子軍團中的一名護士。伊莎白回憶道:“1940年到1942年的時候,當時國民黨政府已經退到重慶,那個時候我和大衛主要在大后方參加一些鄉村建設運動”。當然這是另一番后話了。據柯馬凱介紹。他們的追求和犧牲、團結和勇氣應該被銘記,他們所建立的功績應該得到彰顯和尊重。
北京外國語學院陳琳教授的哥哥陳忠經曾是抗戰情報工作人員,是被譽為世界特工史上奇觀的“后三杰”之一,與空中永不消逝的紅色電波相關的,以及梗起了脖頸、充當起了尚未鑄就的平倭之劍的那些空中雄鷹相關的,他們就像“天空中不曾留下痕跡,但飛鳥已經過”形容的那樣,我們又怎能自信“挖潛”得已然足夠了?治學嚴謹的何瞻先生,是美國漢學家中的翹楚,雖然交往多年,但也是在一次偶然的交談中,我才知道了他那年過九旬的、親愛的父親是路橋工程師,當時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致力于成都與昆明那些被轟炸毀壞的機場的維護與修繕。順帶地,我也被普及到了陳嘉庚先生的義舉:他不止是在新加坡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組織募捐活動慷慨捐獻,歷史上著名的“滇緬公路”“南僑機工”也與這位華僑領袖密不可分。
而為了中國人的榮譽與民族利益,國民政府52軍的官兵是如何遠渡重洋參加二戰中決定性的諾曼第登陸戰的?這又與中國在二戰之后成立的聯合國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有何關系,意義與價值究竟有多大?
此外,約翰·拉貝的日記終見天日之后、救助了許多南京難民的丹麥青年辛德貝格也逐漸浮出水面。而為猶太人簽證的中國外交官何鳳山,曾從德國秘密警察槍口下營救一百多名比利時反戰志士的中國女性錢秀玲,比利時政府曾授予錢秀玲“國家英雄”勛章,以表彰她的義舉,她被稱為“中國辛德勒”、比利時的“辛德勒”、二戰中的“女辛德勒”等,小說《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及改編成的同名電視劇,即以其為原型。他們的背后又有哪些不為我們所知道的英雄軼事?
讓歷史說話、讓史實發言,這門功課還要再細致點兒,以“為了忘卻的紀念,更為了尚未忘卻的紀念”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