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7月7日,由哈爾濱廣播電視臺策劃實施的“英雄當歸——為俄羅斯二戰老兵中醫保健全媒體公益行動”啟動,在2個月的時間里,活動團隊行程1.5萬公里,到訪莫斯科、圣彼得堡等13座城市,記錄和傳播老兵們關于中俄共同戰勝日本侵略者和德國法西斯的故事。一名90后女孩兒全程參與,從最初的懵懂陌生到后來的感同身受,她選擇用文字,表達她最誠摯的敬意。
正文
我曾與人探討過“閨蜜”這個詞,大家紛紛表示自己不喜歡用這個稱謂來稱呼關系最好的女伴,甚至有朋友直言不諱稱:“閨蜜不就是用來背叛的嗎?”
曾幾何時,“閨蜜”還是一個溫馨的詞語,這個詞用來刻畫兩個女孩之間最深刻的友誼,但似乎隨著越來越多的天涯818的出現,這個詞原本的意義被人淡忘,而常常用來諷刺那些虛偽的朋友。
不過當我跟隨”英雄當歸——為俄羅斯二戰老兵中醫保健”團隊在伊爾庫斯克遇到她們的時候,我腦海中除了“閨蜜”卻找不到更合適的字眼來形容這二人的關系,她們并非是兩個女孩,而是兩個年邁的老軍人。
在伊爾庫斯克的老兵協會會上,這兩位老軍人一見面就擁抱在了一起,接著就手挽著手互相攙扶著對方坐下。她們愉快的聊起了自己的話題,在那個時候她們神采奕奕,絲毫見不到老態龍鐘的樣子。
兩位老人見到對方便像是打開了話匣子,甚至在我們的歡迎儀式中間一直手挽著手,我觀察到在這個環節的時候兩位老人還在座位上竊竊私語,好像還在上學的女孩和同桌在上課時間講悄悄話一樣。
好不容易熬到儀式結束,兩位老人立刻進入了自己的世界。穿馬甲的老奶奶在自己的小布兜里翻翻找找,終于拿出一條圍巾來,熱絡的給另外一位奶奶圍上,即使現在還是夏天,那一位也絲毫沒有要摘下來的意思,還不斷的撫摸著圍巾,好像有說不完的喜歡。
這位奶奶又掏出了一個相框,里面裝著兩個人的合照,我上前詢問這是什么時候的照片,奶奶回答我說是上一次聚會時留下的合影,她覺得照的不錯,便洗了出來送給她的朋友,她說這些話的時候神情頗有幾分驕傲的意味,似乎十分滿意自己的貼心與細致,而另一位奶奶不停的看著那張照片,還一直對著那上面指指點點,這讓我想起現在的“閨蜜”們,她們不總是為了對方發的照片沒PS自己而吵架嗎?
我問她們還有沒有照片,沒想到兩位老人居然真的帶了一打照片過來,剛開始她還十分熱情的和我介紹照片中哪個是她哪個是她的朋友,沒過多久她們又開始對著每張照片細細品味,把我這個提問的人又晾在一邊了。
幾十年的友誼聽起來漫長的可怕,但我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兩個人的感情的身后。她們總有說不完的話,停不下的笑聲。她們回憶道最初的日子,她們在戰爭時并不認識,卻在老兵聚會上相逢,一個醫生一個教師,在戰后的日子里一見如故,這一次見面迸發的火花卻燃燒了半個世紀。
奶奶和我說她們平時也會打電話聯絡,以前還常常給對方寫信,但見面的次數卻少的可憐,尤其是到了這個年紀,可能見一次就少一次了。
這次為二戰老兵中醫保健的活動給她們提供了一個見面的契機,她們好像根本不在乎其他的,只在乎彼此。我問她們是不是最好的朋友,右邊的老人說當然是最好的朋友,而左面的老人則用行動代替了回答,她親了她的朋友一下,而兩位老人又因為這親昵的舉動笑成一團,最后手拉著手離開了會場。
我不禁想起那首小詩,“從前日光很慢,車、馬、郵件都慢,慢的,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庇亚殡y道不也是如此嗎?在這個越來越快的社會,所謂的閨蜜都來的太過輕易,好話說的比誰都動聽,卻常常只因為一個細節將整段友情分崩離析。
朋友漸漸成為人脈,閨蜜漸漸視作仇敵,兩位老人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幾張有趣的照片,更帶給我一份沉甸甸的感情。
希望我到那個年紀,還能與今天的朋友并坐,說一聲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