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看待個人史:另一種家國春秋
任小玫

 

      施光華,1919年8月生,浙江平陽人,為原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第29軍(新四軍蘇中軍區、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均為三野第29軍的前身。之后組織沿革也較為復雜,編制和番號屢經變更。特此說明。)85師254團政委,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顧問,一直在推動新四軍尤其是“江抗”的公共認知,這位新四軍老戰士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在全國范圍內率先發起“紅色旅游”+“綠色旅游”,與此同時,他也是中國徐霞客研究原副會長,我之所以和他認識正源于徐霞客及其游記。施老的回憶文字,讓北方“土著”的我不由地相信,到綠水環繞、荷風送爽的沙家浜來一次朝圣旅行。 

  話說四五十年前,讓距離大都市上海不到百公里的江南小鎮沙家浜名揚中華的,是那部現代同名京劇《沙家浜》,尤記汪曾祺先生將蘇東坡的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構分江入夜瓶”(《汲江煎茶》詩)引入劇中,并采用“背供”對唱的京劇傳統形式,展現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這三個人物智斗時不同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設計了一段現代京劇臺詞的經典之作!

  山河猶在,國泰民安,“風吹柳浪白鷺飛,蓮蓋綠水荷花香”。泛舟其中,菱荷相間,鷗鳥時現,在回味抗日烽火的同時,如今的沙家浜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內心的靜謐與平和,紅色經典《沙家浜》的概念也早已不再局限于舞臺劇和京劇電影了。它的故事在文學作品中得到重寫,人物也在影視劇作中加以重新塑造。與之伴隨出現的還有戲說與胡論的無奈,尤其是《江南》雜志發表的那篇同名中篇小說《沙家浜》曾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爭論(根由主要是,在這樣的文本改編過程中,在人性標榜者們的搖旗吶喊中,小說作者通過故意躲避崇高、顛覆英雄形象、使市民階層獵奇的、戲謔的甚至是惡意的心理得到滿足,紅色經典被“放逐在世俗的花園”。)電視電影的屏幕上,一出又一出的抗日雷劇神劇。娛樂化效果的背后,受到的是消費主義的鉗制,制片方以為選題安全,卻又因注水拖沓、笑料頻出而被吐槽無數。期刊雜志等平面媒體上,歷史虛無主義的苗頭則塵囂而上,例如關于狼牙山五壯士,爬的哪個山坡跳的哪個崖被掛在哪個樹枝上的回憶,被無聊的分析者解構了一次又一次,質疑了一回又一回!

      剛剛故去的文藝理論泰斗童慶炳先生曾詳細闡釋了文學名著改編中常見的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原則,討論了它們成立的可能性,從學理性的角度提出諸如“文學名著中的人物與故事究竟可不可以被改寫?如是的話,它究竟可以被改寫到多大程度?改寫者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遵循怎樣的原則?”的問題時,先生申明這是不應被破壞的總體歷史框架。 

  當抗日軍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大大地發揚時,北方出現了如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等抗日力量,南方出現了如沙家浜的“蘆蕩火種、魚水情深”和“水上印刷廠”(詳見注1)“水上后方醫院”(詳見注2)等奇跡,抗日戰爭演變為全民抗戰的汪洋大海??谷站?、民族精神才是原作的基本創作精神。   

  另一方面,在表現形式越來越多元、傳播手段越來越發達的今天,“走心”的、接“地氣”的作者(或曰改寫者),可以從原本高度緊湊的原作的省略或遮蔽處引申,從敘事學的角度更加精細化。因此,在個體行動方面,這些都在提醒著我們個人口述歷史的重要性:在重視傳統文化的今天,地方政府的方志建設與家族譜系留存已不足為奇,那么作為個體的我們可不可以稍微立意高遠點兒,譬如說都像崔永元團隊旗下的“我的抗戰”系列那樣重視口述歷史的整理工作?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不是說歷史的,可有一點,他與個人歷史等等概念的興起有著共同的訴求:站在民間的立場,爭取民間的話語權,傾聽普通人的聲音,感受普通人的感情,這樣的歷史才更鮮活、更完整、更可親。依此為基礎,進一步加強檔案工作,堅持“去繁取精,互相印證,多方保存,慎重披露”的原則,就能保證口述資料的準確性、真實性,為活過、愛過、奮斗過的生命留下銘記,就一定會成為引經據典的對象。

  新四軍六師第18旅(沙家浜部隊)的兵源,來自江蘇農村和上海等城市。即使在反“清鄉”、反“清剿”激烈戰斗前后,也有一批又一批從上海動員下鄉的青年,經過常熟白卯口、到董浜和無錫梅村聯絡站報名入伍。許多剛參軍的年青學生、工人,分配下到部隊立即參加戰斗??箲饎倮叩尿湴梁妥院朗菬o法不令人羨慕的,我們有理由為我們的勝利和勝利者鼓與呼。這種自豪,并非只限于三心二意、頑疾重重的民國政府體制下依舊奮勇麾軍前進的將、運籌帷幄的帥,而應屬于每一位曾經為“波瀾壯闊”出過力流過血汗的人。包括那些保家衛國的抗戰老兵、推著獨輪車支前的民工、掩護傷病員的大嫂大娘,他們的所作所為都稱得上英雄壯舉。以前,我仰著頭在天上尋找最燦爛的星,現在我崇敬這滿天發光的的星斗,即使那些光并不算耀眼。因為很多名不見經傳的,甚至連名姓都未被記載,他們的精神也都彰顯著高尚和無私。

  時間打磨著記憶的棱角,冷漠也會拖慢前行的腳步,不被銘記的、超遠高離的歷史注定要走向沉寂。行動,無疑是最好的銘記。得其人,如聚沙而雨之;非其人,如會聾而鼓之。不了解這些,恐怕就難以理解在他們個人遭遇背后隱藏的歷史與命運玄機。所有漸漸遠去的親歷者,值得我們做一次“人生的采訪者”,受一次豐富而翔實的教育——以“生活化、形象化、典型化”的名義尊重生命、敬畏歷史——以便讓史實不會迷失在沙家浜的蘆蕩陣里,更多的后生們不會迷失在時間造就的多維迷宮中!

  時光如銹,歲月結繭。歷史,總是在一些重要時間節點上更能勾起人們的回憶和反思。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這是值得人們紀念的重要年份,也是激發人們銘記歷史、鑒往知來的重要時刻!“仁道在邇,求之若遠?!蔽艺驹谶@段抗日歷程的時間大門之外深情地召喚小伙伴們力求客觀公允地還原歷史,再次以溫和的目光將那段時光細致打量。

 

 

    (注1:在上海地下黨的協助下,蘇常太根據地1940年在上海采購到腳踏圓盤印刷機和鉛字等,籌建了水上印刷廠,使9開鉛印的《大眾報》和讀者見面。之后,還通過上海市印刷業業余聯誼社采購到了鉛字和鉛條等;秋天又添置了四開平臺機、對開切紙機、手搖鑄字機、腳踏鐵絲釘書機和老五號銅模等設備。)

    (注2:1939年初,“民抗”在常熟蘇家尖蓮蕩浜從事抗日部隊的醫療工作,借農民的家因陋就簡辦起醫院。至夏日,為便于轉移和隱蔽,上級配撥1只農用木船作為“民抗”的水上流動醫院,后編入“江抗”。11月6日,以留守在河道縱橫,路徑曲折的陽澄湖地區新四軍6團“36位傷病員”為骨干,成立“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簡稱“新江抗”)?!渡臣忆骸饭适轮械?8位傷病員,原型就是新四軍6團的36位傷病員。)

分享到: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并不代表中國文明網立場。如有轉載,請標明文章來源。
熱度
更多>>
  1. “大國工匠”的成功學:摒棄成功的執念
  2. 抗戰勝利70年 | 老兵日記(一):亂世少年 九死一生
  3. 傳統文化之我見 | 三嘆十香園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