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介子 南有屈原
張衛國

    歷史上人們對介子推倍加推崇,但由于種種原因,人們的思想往往禁錮在典故的表面現象,而沒有深入研究和剖析其精神實質。只要提到介子推,人們往往把“割股奉君”和“功不言祿”分開來說,認為介子推的人格魅力只體現在“忠”和“孝”兩個方面。但實質上,這兩個典故是相互關聯的,究其精神實質和內涵,體現更深的是積善成德、勇于擔當、予而不求。當下,宣揚介子推,推崇寒食節文化,我們必須突破歷史的桎梏,客觀、公正地評價介子推。我們要學習和傳承的就是其思想的精華: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予而不求的正直之德。

  介子推傳奇的一生帶給我們眾多的疑問,如果說介子推是人們普遍認為的單純性的“忠君”,那為什么在被救了命的晉文公即位后,介子推不輔佐大業卻選擇了隱居?為什么晉文公在得到民意的提示后,急不可待地去尋找介子推?甚至用放火焚山的方式逼迫其出山,而介子推寧死也不走出來?

  解決上述疑問,必須闡明“忠”的準確含義。所謂忠,表示:忠誠、忠良、忠??;就是內求心善,外求盡職盡責。忠由“中”和“心”組成,“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為正直之德。提到介子推的“忠”,人們往往想到“愚忠”,其實這是誤解?!案罟煞罹钡臅r代背景是:晉文公出亡途中,無處覓食,饑餓難忍,生命岌岌可危,而這時的晉文公胸懷大志,肩負歷史使命,他的存亡將決定國家的命運,如果他突然倒下,將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滅頂之災。介子推作為五名隨員之一責無旁貸,無奈之下“割股奉君”,挽救了晉文公的生命,他的驚人之舉感動和激發了晉文公與饑餓作斗爭的勇氣。晉文公繼位后,勵精圖治,促進了當時的國家安定和社會進步。介子推的所作所為,對于晉國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晉文公即位后,介子推選擇了隱居,其根本緣由不外乎有二:一是從晉文公的角度講,晉文公作為一代霸主,在19年的出亡途中,他對介子推的政治抱負耳濡目染,深受啟發?!案罟煞罹备亲屗坦倾懶?,永生難忘。晉文公即位后,正值國家百廢待興,為了實現治理國家的宏圖大業,國家急需重用能人志士,晉文公怎么能忘記陪伴他19年、出生入死的救命恩人呢?但如果立即重用介子推,一定會讓不明真相的人認為,介子推是為享受榮華富貴而“割股奉君”,這樣將有損于介子推的形象。同時也認為晉文公純粹是為了報恩而假公營私,不利于當時的國家穩定和推行社會改革,所以晉文公只能暫時擱置不提。二是從介子推的角度講,介子推深知自己曾追隨19年的晉文公腹有雄才大略,需要集中精力治理國家,造福人民,因而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的待遇,主動規避晉文公,遠走隱居。這大大彰顯了介子推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和優秀品質。

  介子推“割股奉君”義舉產生的政治效益和社會影響力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因此在民間產生了對晉文公忘恩的抱怨。其實不然,重耳返國,時值周室內亂,晉文公并未忘記要賞賜群臣。只是忙于國事,未曾顧及而已。后來,晉文公感到任用介子推時機成熟,急切尋找介子推,由于求賢若渴,聽信手下之言,甚至沖動地放火焚山,以逼迫介子推出山。此刻介子推內心充滿了矛盾:一面是,渴望見到晉文公,繼續輔佐君王,報效國家,實現人生理想;另一面是,如果選擇出山,晉文公一定會加倍封賞自己,讓居心叵測的人認為自己隱居是為嘩眾取寵,是用別樣的手段邀功請賞,既損害自己的人格,又會給晉文公治理國家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為了國家利益,為了正義,他毅然決定寧死不肯走出來。介子推以寶貴的生命和滿腔的愛國赤誠,為后人演繹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風云為之變色、草木為之含悲的動人故事,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割股奉君”與“功不言祿”的典故充分體現了介子推為了大局盡職盡責、無私無畏、舍生取義的高尚品德,鞭策、鼓舞甚至震撼了晉文公,促使他勵精圖治,造福百姓,最終成就霸業。

  介子推的精神帶動了一代代愛國的仁人志士。生活在戰國時期的屈原對介子推推崇備至,他在楚辭《九章》之七惜往日提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在文公三賞中提到“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以受上賞”。積善成德圣心備矣,正是因為介子推做到了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予而不求,才充分彰顯了他的正直之德;同時正是介子推深懷有造福社稷的正直之德,才有了為國擔當的勇氣和膽識。

  介子推和屈原兩人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們兩人得到了廣大人民的認可,激勵著后人在國家處于最危險的時候要挺身而出,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雖然說他們直接表現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君思想,但彰顯的“正直之德”恰恰反映出中華民族自古傳頌的的優秀品格。這就是清明寒食節充滿生命力且經久不衰的真正原因。

  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因介子推和屈原而來的“ 清明寒食節 ”和“ 端午節 ”經久不衰,其內涵體現的“正直之德”,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罢敝隆笔潜姷轮?,也是眾德之本,“人間正道是滄桑 ”,只有心存正直才能崇尚正義、才能奉行正道,“正直、正義、正道”共同組成了傳統道德的精髓,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信仰根本,早已融入到炎黃子孫的血液中,由此衍生了無數的道德典范,如:高風亮節的蘇武、剛正不阿的魏征、鐵面無私的包拯、精忠報國的岳飛、視死如歸的文天祥、清正廉潔的于成龍,舍生取義的譚嗣同;奮不顧身的黃繼光、邱少云;公而忘私的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錢學森等等。這些杰出人物是人民大眾的代表,更有無數的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舍己為人的人民群眾共同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分享到: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并不代表中國文明網立場。如有轉載,請標明文章來源。
熱度
更多>>
  1. 戲里人生 道不盡是鄉愁
  2. 喝了這么多"雞湯" 為什么卻依然過不好這生活
  3. 總結大會 | 一個專欄作者的自白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