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羊續任南陽太守,某日,屬下送來一條白河鯉魚,幾番推辭不過,羊續便命人將此“禮魚”掛在了堂外內宅門的大梁之上,經過風吹日曬,竟成了魚干。此事傳開后,南陽百姓無不稱贊,敬稱其為“懸魚太守”,這就是“羊續懸魚”的典故。
近日,隨著央視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的熱播,“羊續懸魚”等廉政故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一郡父母官,羊續懸魚拒賄,巧妙剎住了送禮之風,給后人樹立了榜樣,乃至后來清代五任南陽知府的顧嘉蘅就在南陽府衙內宅門上懸掛了一條木魚,以羊續為楷模提醒自己做到不貪、不腐,為官清正廉明。
時間來到1963年,同樣一個與魚有關的故事。是焦裕祿到蘭考工作后,非常關心城關漁場的漁業工作,一次漁場領導為讓身患肝病的焦裕祿補補身體,送來了十多條活魚,焦裕祿回家后對嚷著要吃魚的孩子進行教育,并讓兒子把一桶活魚送回了漁場。
兩則與魚相關的故事,說的都是官員與送禮之事。
中國是禮儀之邦,送禮之風,古來有之,然一旦變味,則“毀”人不倦?!笆苋苏呶啡恕?,更何況“千丈之堤,潰于蟻穴”,修身之要,在防微杜漸,如果抵擋不住最初的微小誘惑,則終有一日,難免釀成大錯,最終,毀了自己,貽害家國百姓。
這一點,春秋時期魯國宰相“公儀休嗜魚拒魚”的故事有著精彩的論述。公儀休喜歡吃魚,魯國人都爭著買魚送給他,他卻從來不接受。弟子不解,問何故,公儀休說:“就是因為我喜歡吃魚,才不能接受。吃了別人的魚,就必定有不敢責求別人的地方,有不敢責人的地方,就將違法曲斷;違了法,就要被免去宰相,免去了宰相,那我雖然喜歡吃魚,也沒有能力買魚吃了。
公儀休的“嗜魚拒魚”論,盡管是從個人的角度考慮,但卻不失為一種可貴的心理防御。這表明,作為一國宰相,公儀休對受禮貪腐心存戒懼,保持著一顆敬畏之心。
然而,現實中很多官員往往就是在面對利益的誘惑時沒有把住心中那條“欲望的魚”,從而走向了以權謀私的毀滅之道。這些官員,有的是為了滿足一己之私利,有的則是為了滿足家人朋友抑或政治朋黨的利益,從而走向腐敗道路。因此,為官者要做到自覺抗拒誘惑,不僅要管好自己,更要看住身邊的人。從近年來查處的官員貪腐案件來看,很多官員腐敗中都有家屬共同參與,家屬違規收禮經商屢見不鮮,這與一個家庭的價值觀念和家庭風氣息息相關。
《世說新語》記載了一載“陶母斥子”的故事,說的是晉朝人陶侃年輕時做監管魚梁的小吏,曾經送去一罐腌魚給母親。他母親把腌魚封好交給來人帶回,并回信責備陶侃說:“你做官吏,拿公家的東西送給我,這不只沒有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p>
一條魚雖小,但卻事關律法節操,陶母不為利所動,退魚斥子,展現了一位母親高尚的道德抉擇,應為當世貪腐者及縱容貪腐的家屬所汗顏。
所謂“物必先腐而后蟲生”,事物只有肌體健康才能抵制外部的侵蝕,同樣,官員只有堅固筑牢思想防線,才能不為利益所誘惑。從春秋時期“公儀休嗜魚拒魚”到東漢“羊續懸魚拒賄”,從“晉陶母斥子”到“焦裕祿退魚”,一條魚的故事穿越了十幾個世紀,到今天仍在警示和教育著世人,憑的就是其傳揚了一股為官從政的正氣清風,懸起了一個響當當的清廉美名。
因此,說魚事,鑒官品,為官從政者,切要守住心中那條“欲望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