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青春期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但對于每個正在經歷孩子青春期的家庭來說,所有問題都是新鮮而棘手的,而且這一代孩子的青春期似乎更讓人看不懂。有位家長這樣總結:自己與上一代人的青春期似乎可以忽略不計,最多可以理解為“代溝”,然而如今,“我和兒子之間不僅有代溝,我們之間還隔著無邊無際的互聯網,我不懂他的游戲、不懂他的‘幾次元’,不知道他會什么時間、因為什么事情火山爆發?!保?月13日《中國青年報》)
不久前,上海一位17歲的學生在車水馬龍的盧浦大橋上縱身跳下。當看到視頻中的媽媽在橋頭捶胸頓足時,成千上萬個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內心充滿了驚恐,也再次見識了00后孩子難以捉摸的青春期。
家長總是感覺自己與上一代的“代溝”是那么透明清晰,也堅信充分的溝通就可以填平兩代人之間的“間隙”。然而,00后注定是屬于網絡的,“網絡血緣”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籠罩在網絡下的青春期,總是顯得那么叛逆、暴躁、極端,動不動就和父母斗氣、摔門、玩失蹤,激烈的沖突幾乎成了不少家庭的“家常便飯”。孩子們“排山倒?!钡钠庾尭改競兺纯?、憤怒而又束手無策,叫人直呼:網絡籠罩下的青春期太恐怖了。
其實,該來的總會來,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理發育的關鍵時期。與其說青春期一定會來,不如說叛逆一定會來。網絡世界加快了叛逆期到來的速度,也給這一代打上了深深的“網絡烙印”。他們是屬于網絡的,內心的叛逆自然帶有網絡時代的特點。家長之所以有著強烈的陌生感,是因為“代溝”之間橫亙的是一塊不再透明的“屏幕”。
所以,與其跟孩子們斗得雞飛狗跳、兩敗俱傷,不如用更大的空間來包容他們的叛逆。這個“空間”,當然首先是家長更加寬廣的胸懷。孩子們在長大,渴望有自己的空間;無縫對接的學習負擔,需要一個臨時的棲息地;長期面對父母高高在上的權威,需要尋求更加平等的所在。我們太習慣于用“重要”“必要”來告誡和強迫孩子,可是,他們需要在網絡中尋找被現實生活剝奪了的自由、閑適和快樂。
不少家長痛恨孩子沉迷網絡,那是因為他們連孩子的這點自由和快樂都想剝奪,激化了更大的叛逆。倘若家長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孩子的網絡世界,一起規劃好上網的時間,一起選擇好玩的游戲,成為孩子樂意接受的“好友”,他們一定還是“親生的”。
這個“空間”,其次是賜給孩子更多的自由?,F在的孩子活得累、過得苦,日子都被學業塞得滿滿當當,上課與輔導無縫對接,他們失去了成長歷程中太多的東西。當陽光、溪水、足球和友誼都成為“奢侈品”時,大人還有什么理由再狠心壓縮他們的生活空間?當大人還在不識好歹地對他們大談“重要”和“必要”時,他們怎么不咆哮、摔門和玩失蹤?孩子在長大,該給的自由應該給足,該給的空間應該給足,他們才會體會到“重要”和“必要”告誡的良苦用心。
叛逆是一種反作用力,家長的壓制用力越大,孩子的反作用力越大。與其向網絡搶奪孩子,不如在網絡環境下培養孩子。排斥網絡,或許是父母最大的“不是”,也是孩子“排山倒?!薄半y以捉摸”的根源。給孩子的生活空間越大,他們的網絡空間自然就會越??;網絡空間小了,生活空間也就大了,這才是應對網絡籠罩下的“叛逆”的最好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