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強則中國強”,梁啟超的這句話很“燃”。這個強,包含了知識、能力、精神、體魄等諸多方面的強。不過,物質條件的強似乎也滋養了我們的惰性,一個顯著的表現便是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整體向差,有體育愛好的孩子變少了,“吃貨”“游戲迷”變多了,軍訓一曬就暈、體育不及格、小胖墩、小眼鏡到處都是,這現象不是“一日之寒”,也不可能“一日消融”,但重視青少年體育鍛煉卻是迫切要做出的改變。很多家長感嘆:“現在孩子們的身體,比起我們可差遠了,和孩子一起爬山,他比我還累。正是生龍活虎的年紀,卻總想躺著、坐著,宅在家?!蔽业囊晃淮髮W老師也曾說,現在的青少年普遍缺少“八九點鐘太陽”的朝氣,胖而不壯。
細心觀察會發現,我們身邊的體育比賽越來越多,如彩虹跑、公益跑、半馬、迷你馬、鄉村越野跑等,這些跑步活動既有趣又簡單,每次開賽都是人山人海,讓城市活力四射。但遺憾的是,你會發現參跑者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是以參賽心態來跑步的,大多數人是以“湊熱鬧”“圖一樂”“曬個圈”的心態參與,跑完全程的人很少。
全民健身旨在全面提高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兒童為重點,倡導全民做到每天參加一次以上的體育健身活動,學會兩種以上健身方法。但與大費周章策劃賽事、交通管制、醫務救助、廣告宣傳、運動配置等準備工作相比,參與者為拍照、為發圈、為湊熱鬧的態度,已經把好好的運動變成了形式化的聚會。筆者的中小學時代,也受“重智育輕體育”禁錮,體育課常被語數外霸占,加上學業繁重,極少接觸體育項目,直到進入大學,才真正感受到體育之美,排球、游泳、太極、跑步、籃球等體育課為筆者4年的求學生涯留下了許多酣暢淋漓、開心快樂的回憶。
季羨林先生在《清華園日記》里曾提到,體育課是清華大學的必修課,其他高校也應該學習。其實他本人對體育并無多熱愛,但因為強制的體育學習,他間接得以身體健康,算是體育課的受益者,自然有此感慨。我也很認同青少年從小有規定性體育學習的做法,最好能夠在尊重學生意愿和身體條件適宜的前提下,設置可供選擇的體育課程,讓學生既有體育意識又有體育行動,讓青少年的青春有體育精神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