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電影《少年班》海報
關于教師這個職業,歷來有很多稱呼,師、老師、先生、夫子、等等都是對老師的尊稱,學生選擇其中任何一個稱呼,大概老師都能夠欣然接受。然而除此之外,社會上人們也常常將老師稱為“教書匠”。老實來說,從一個師者的身份來講,對于這樣一個稱呼,多少是有點難以接受的,甚至有些反感??傆X得將教師這個神圣的職業與平常的“木匠‘”泥瓦匠“等混到一起,似乎有點把教師的職業看得太過于平常了。
然而,最近人們對工匠精神的熱議,則讓我對“教書匠”這個稱呼莫名的生出來好感來?!敖橙恕?,本就是一個很生活化的詞語,古代宮廷里工于畫的有畫匠,專長種花養花的有花匠,民間有“泥瓦匠”“石匠”“鐵匠”“染匠”……等等,這些行當都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只是隨著現代科技文明的飛速發展,一些傳統的手工藝者在產業的進化中逐漸被機器大生產所淘汰,很多匠人和手藝正在逐漸的消失淡去。而實際上,反觀歷史,歷朝歷代,匠人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階層。他們經過多年的學習和歷練,在某一行業掌握了可以作為謀生手段的技術,從而擁有了一技之長,可以過上相對穩定的生活。也正是因為如此,歷來人們都很重視手工業的教育。在沒有條件能夠順利走向仕途的情況下,人們大都會選擇一門手藝作為養家糊口的手段。這種思想就是在現代社會也仍然十分流行。原因就在于手藝本身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也就是古人說的“門道”,匠人對于“門道”的傳承和掌握,實際上就構成了這個行業的進入壁壘,從而構成其在社會中謀生的現實競爭力。
有門道,必然就要有付出,所以,從學徒到匠人的修煉都不是一天兩天所能夠達成的,在這個技術壁壘消除的過程中,需要經過嚴格的循序漸進的訓練和培養。姑且以一個木匠的養成為例,要想培養一個徒弟成為一名木匠,達到能做日常家具的目的,比如使他能夠獨立做成一把椅子。就這個過程來說,傳統手藝匠人的培養,自有一套。并非一上來就學習怎樣削木方,然后開始學會組裝。而是必然先要從培養性格開始。古代師傅對徒弟都相當嚴苛,通過各種方式磨練徒弟的脾性,以使他的性子能夠和所要從事的手藝相契合,先磨好了性子,然后才慢慢開始接觸手藝。而接觸手藝也是從最基本的開始,比如先學會相木,就是要先掌握各種木材的秉性,明白哪些木材可以作為制作椅子的材料。假以時日,吃透了木材的性情之后,才可以逐漸熟悉如何使用工具,慢慢開始學著用斧頭削一塊木方,然后一步步掌握刨、鉆、鑿、鉚……等工藝,最后才能嘗試去做一把椅子。從一個沒有經驗的學徒到一個可以制作普通家具的木匠,這個過程至少需要三五年才有可能出師,而要成為一位有名的木匠,則需要花上大半輩子、甚至一生,一個家族幾代人的修煉,才可以達到“大師”的級別。
可見,一個匠人的養成并非易事,特別是一個具有卓越技藝的匠人的培養更是需要長期的浸潤。這一點,倒是讓我想到了老師對于人才的培養。實際上,老匠人把徒弟培養成一個木匠,和老師把學生培養成人才的過程具有高度的相似,都需要經歷過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打磨。中國古代傳統的教育方法,對于人才的培養,就是典型的“匠心打造”。依照古禮,傳統的教育都是從“灑掃應對”的生活勞動教育開始,養成清潔整齊的習慣,然后再慢慢施以禮儀,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梢姽艜r的教育并非一上來就先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而是從人性成長的規律入手,先從人格修養和行為規范開始,等到脾氣品性像模像樣了,才逐漸開始傳授“禮、樂、射、御、書、數”等實質性的文經武略,等到即將成年的時候才開慢慢針對性的引導,傳以立身處世之術。
可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實從“工匠精神”的角度講,樹木和樹人,本質上都一樣,一件好的器物需要匠心來打磨,一個好的匠人則需要長期的訓練,歷經風雨磨礪,才能成就大器。這中間相同的是規律,不同的則是難易的程度。所以古人在總結經驗約定成俗語時,也特別講究層次和區別,用十年來定義器物的形成,而在談到人的教育時則選擇了一百年的長度??梢?,在教育人這件事情上,最需要匠人精神來營造。
今天,當我們談論“工匠精神”時,我們可能會自然的想到德國、瑞士等這些老牌的制造業國家在產品生產上的精益求精,也自然會對百年老店的傳承心存敬意,從而大力去改造我們制造業和服務業。但除了關注這些能夠立即產生效應,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產業之外,其實,我們也應該將“匠人精神”發揮到教育這件“慢事情”上,從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多個層面重新審視教育,在望子成龍中看到精神修養對孩子成長的長遠效應;在知識傳授中看到立德樹人對人才培養的根本意義;在成功評價中看到道德品質對價值定義的難能可貴,當我們重新把視角回到“教書匠”的角色中,用一顆匠心來對待我們孩子,對待我們的教育事業,于此,教育才會給我們一個更加充滿驚喜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