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部門還很負責地標注了141個文保建筑及歷史保留建筑,但拆遷單位常有偷拆保留建筑的行為,留守原居民也很愿意配合文保部門擔當義務協管員,若有名單上的保留建筑消失,將不定期的在微博上公布,也歡迎其他網友參與?!?/p> 這是網友“陶文倉”2月5日零時5分發布的一條微博。 伴隨著這條微博的還有一組圖片,內容是關于寧波市月湖歷史街區(西區)文保單位、點、傳統建筑保留的一覽表和平面示意圖。 在此后的兩天里,“陶文倉”在圖上逐一校對了一覽表和示意圖上對文保建筑和歷史保留建筑的標注后發現,在拆遷過程中,一覽表上“大概有20棟左右的房子已經消失了”。 “今天身體不適,只是圖上校對,待實地核實進一步上傳,謝謝大家關注。寧波是我家,愛護靠大家!”他在更新微博時寫道。 這不是“陶文倉”第一次公布相關的文保建筑示意圖——去年10月1日,剛開通微博不久的他就已經貼出過相關文保建筑的名單和分布圖。身為“原住民”的他發現,相當一部分的文保建筑“已經或將要被抹掉”。 于是,“陶文倉”和一些志同道合的留守者開始嘗試私力保護。起初的活動大多在線下,他和一些街坊定期創作天一社區留守居民黑板報,內容以留守居民的生活動態和維權信息為主。2011年12月18日,他們還組織了一場“廢墟音樂會”,演出地點就在月湖西區的一處已被部分拆除的建筑內。 對這場音樂會的傳播,除了黑板報上的“娛樂短訊”外,還有前來捧場的多位網友的微博傳播。而就在上一周,《中國周刊》的報道也用圖文部分還原了演出的過程。 彼時,“陶文倉”的微博更多的是在“記錄”,把月湖西區這一歷史街區的現狀和歷史用圖文的方式記錄下來。間或,也有與同道者的討論,轉發一些關于文物保護的報道和文章的鏈接。 或許是受到一些同道中人的啟發,“陶文倉”最近開始賦予自己的微博“公布”的功能。僅憑一己之力的“記錄”,恐怕只能留下只言片語和幾幅舊日的圖景,讓訪問者陷入追憶的情緒。而將文保等相關部門認定的文保建筑一覽表和示意圖“微公布”在自己的微博上,便于向更多的人傳播相關歷史街區的保護情況。 甚至,類似“微公布”的舉動還可能發動民間的力量,為民眾探訪文保建筑的保護現狀提供指引——試想,當你的手機中存有所在城市的文物保護建筑清單和分布圖,你在城市中穿行恰好經過相關文保點的時候,可以駐足探訪一下,激活關于這座城市的一些回憶片段。 僅靠文保部門在線下開展的普查、認定、登記、修繕等努力,文物保護的工作恐怕還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可移動文物消失的情況;即算是被列入了保護名錄,一些歷史文物遭到毀損的消息仍不時見諸報端。 來自民間自發的“微公布”等線上活動,或許會給文物保護工作注入一股新鮮的力量。當關于文物保護的常識能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廣泛傳播時,毀損文物的現象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遏制。(蕊睞)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兩千多年前的人吃什么
已是最后一篇
-
兩千多年前的人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