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六陵南陵區(新婦尖陵區) 南宋帝后遺骸 歸葬何處 宋六陵被盜掘后,南宋帝后遺骸的處理結果,也是一個眾說紛紜的事情,有守陵使羅銑即原地掩埋、紹興義士唐玨盜骨葬于蘭亭天章寺前、宋太學生林德旸盜骨葬于東嘉等不同說法,到元末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時已難辨是非。 這些傳說中,流傳較廣的是唐義士和林義士的事跡。在楊璉真伽盜掘宋六陵時,紹興義士唐玨偷偷用其他的骨頭調換了除宋理宗以外的骸骨,把他們葬在蘭亭附近的天章寺前, 六陵各為一函, 每一陵種上冬青作為標識,并作《冬青行》二首。另一個故事說的是宋太學生林德旸,扮作乞丐,身背竹筐,手持竹夾,碰到有用的東西就以夾投入筐中。他又以銀子賄賂西域僧人,終于收得高、孝兩朝骨,分為兩函, 歸葬于東嘉(今溫州)。他也種上以冬青作為標識,也作內容與前相似的《冬青詩》二首來記這些事情。 何忠禮認為,所謂“冬青義士”之說,不僅事跡雷同,詩文相似, 而且內容破綻百出。如宋理宗從殯葬至陵墓被盜,相隔僅20載,說他的尸體如生是很可能的,否則就不會有盜賊“倒懸其尸”、“瀝取水銀”之事發生。既然如此, 不知唐玨、林德旸怎么獲取他的遺骨?宋六陵遺骸部分為楊璉真伽所盜, 被他埋于杭州鎮南塔下, 有一部分由南宋守陵官羅銑收集起來火化,這是合乎情理的。元末一些漢族士大夫,為寄托亡國的哀思,故意安排時間,設計情節,創作了“冬青義士”的故事。到了清朝初年, 由于當時的政治形勢與元代相似,于是“冬青義士”的“義舉”更是不脛而走。 南宋帝后到底是 薄葬還是厚葬 南宋皇陵建于紹興,最初只是權宜之計,孟太后暫厝寶山有“憤激三軍之心,不絕中原之望”的功用,而且孟太后、宋高宗等有遺詔要求葬事不要奢華。那么,南宋帝后到底是薄葬還是厚葬? 有人認為,南宋王朝除孝宗外,沒有一個皇帝真心想收復失地,重返汴京的。因此,“攢宮”很可能是一種政治上的“煙霧彈”,掩人耳目而矣。如果這樣,薄葬也未嘗不是一種“煙霧彈”。 據史料記載,楊璉真伽等人盜掘宋六陵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金玉財寶。第一次盜掘,他們“割破棺槨,盡取寶貨,不計其數”,第二次盜掘,他們“劫取寶貨,毀棄骸骨”?!对贰め尷蟼鳌穼瞽I真伽所獲的贓物作過一個不完全統計, 在對以宋六陵為主的盜掘中,楊璉真伽“攘奪盜取財物,計金一千七百兩,玉帶九,玉器大小一百有一,雜寶貝百五十有二,大珠五十兩,鈔一十一萬六千二百錠”。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六陵中的隨葬品還是十分驚人的。 另外,有記載說,南宋嘉定三年八月會稽大風,毀壞攢宮陵殿宮墻60余所, 陵木3000余章。當時,陵墓還只有三個,一場風災,就使宋六陵的損失如此慘重,可見宋六陵的地面建筑也是相當繁蕪奢華的。 紹興文史研究專家婁國忠指出:“南宋一朝共153年,宋六陵埋葬的6位皇帝,生前在位時間達148年,幾乎是南宋歷史的全部。而宋六陵長達100多年的營建史,從某種角度看,就是一部南宋的興衰史?!?從中不難看出宋六陵的重要性?!?記者 劉慧 通訊員 顏越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