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廣州越秀區青菜崗居民阿婆,從人行天橋的臺階上摔倒在地上,在她倒地到被送院的約2分鐘里,她身邊經過了23名路人,這些路人大多視而不見,只有7位路人對此表示關切,其中4位路人或詢問或通知保安伸出援手。這是4月13日,在廣州市東風東路第八人民醫院門前的天橋下發生的一幕。(4月16日《南方都市報》) 這是能夠用“冷漠”一言以蔽之的嗎?是的,23名路人從阿婆身邊經過,并非距離很遠,也不是沒有看見,而是各表現出各的情懷,各懷各的心思,心靈的遙遠際遇,終沒有扶起這個可憐的平民阿婆,只有“冷漠”能夠解釋得通。然而,經過的乃至許多沒有經過的朋友,誰心中沒有一桿難以稱得準的秤,難以拿得起的負擔,難以放得下的憂慮與傷感呢? 我們不要責怪從阿婆身邊經過的人,他們或許已經盡力了,或者對阿婆的狀態有所了解,或者換成自己,也難以避免。我們也不要責怪發出“冷漠”感言的人,描寫得再真實逼真的現場新聞,也難以跨越時空與心靈的距離,況且,言與行歷來存在著難以一致的困惑。 如果說這是冷漠,我無法抗辯。但肯定有人熱心過,將跌倒的人扶起來,甚至毫無怨言地送往醫院救治,結果,卻被對方的冷漠,反辯得啞口無言、瞠目結舌。如果僅僅是對方的指認,還讓人稍稍嘆口氣,偏偏在講公平、公正的法庭上,法官判決也給熱心人當頭一棒。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誰愿意攜帶著美名進棺材呢? 其實,人們真的不是冷漠,是曾被冷漠嚇著,感情軀體上布滿了疙瘩。我們自己甚至也憂慮重重,如果有一天,倒下的是自己,或者自己的親人,身邊同樣經過了一個又一個身影,卻因害怕擔責而離開,該是多么的悲愴與心痛哪。喚醒人們的良知,讓人們走出那種陰影,需要你、我、他的感應,需要司法、規章、制度的回應,需要從現在開始響應。(卞廣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