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新戰略帶來新氣象】
最近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柳橋鎮普子村花團錦簇,1000多人的村子一改過去垃圾亂扔、臟水亂倒、鄰里不睦的狀況,互幫互讓成為新風氣,比產業比致富成為新時尚。村民唐少貴感慨,村里通過評選孝道人家、家庭示范戶,樹立了新風正氣。好風尚帶動了每一位村民,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普子村的變化正越來越多地在巴蜀大地復制。把好習慣、好風氣內化為脫貧攻堅的原動力,這是四川在脫貧攻堅路上樹立的脫貧觀。四川在“兩不愁三保障”基礎上,將精準扶貧具體化——幫助貧困群眾實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開展“四好”村創建活動。如果說“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是物質脫貧,“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就是要以移風易俗為武器,通過新風尚的構建實現貧困群眾精神脫貧。
培養新風尚,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四川各地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把扶志作為扶貧的關鍵,從事關群眾生產生活的小處、小事著眼,引導幫助貧困群眾自發形成勤勞節儉、清潔衛生、喜事新辦、厚養薄葬的新觀念,形成尊老愛幼、文明健康、遵紀守法的社會風尚,調動起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勁頭。
在彝區深處,千年形成的大操大辦習俗得以改變。過去紅白喜事按照當地習俗,經常需要殺牛、豬、羊二三十頭,耗費十幾萬元,這成為當地群眾的一大致貧原因。而今改變用餐習慣,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得到遏止。在南充市,全市1290個貧困村大力實施好習慣、好風氣宣傳教育活動,共創建全國文明村鎮6個,省級文明村11個,市級文明村55個。
好風尚的形成靠典型示范,更需要教育引領。四川將農民夜校覆蓋到所有的貧困村。夜校建設結合“四好村”創建活動,以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為主,統籌整合村級學校、“一村一幼”教學點、民俗文化院壩、農家書屋等場地資源,利用現有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站點設施,方便群眾就學。很多地方還探索開辦“網上夜?!薄罢粕弦剐!钡?。貧困村夜校開展針對性強的脫貧培訓,確保有條件的貧困戶普遍掌握1至2項實用技能。同時進行道德法治、基層治理、文明新風等培訓,讓貧困群眾明事理、長技能、添動力,好風尚的教育潤物細無聲。
2016年,四川實現107.8萬貧困人口脫貧、2437個貧困村退出、5個貧困縣摘帽。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750萬人減少到2016年的272萬人,全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20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
■短評
精神脫貧才能實現真脫貧
脫貧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如果僅僅靠給錢給物是難以解決根本問題的,還需要構建長效機制,解決貧困群眾的內心動力問題,激發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期盼和內在驅動。
四川針對本省實際,提出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目標,其核心在于通過培育群眾的良好生產和生活習慣,克服“等靠要”等消極思想,解決致富的動力問題,同時也通過移風易俗形成良性的社會評價機制,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觸及了貧困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強調解決貧困人口物質生產問題的同時,更注重社會風氣,發揮中華民族自力更生、互幫互助等優良傳統文化優勢,才能真正實現“授人以漁”,培育貧困群眾自身的造血功能,實現真脫貧。(記者 李曉東)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長春:用文化標注城市地圖
已是最后一篇
-
長春:用文化標注城市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