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3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醫院內科黨支部黨員重溫入黨誓詞,請戰防疫一線。張西安攝/光明圖片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環衛工人在清理街道冰雪。張西安攝/光明圖片
偉大的時代,創造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鑄就偉大的精神。
1952年2月1日,毛澤東同志簽署《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你們現在可以把戰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斗的武器,捍衛祖國?!备鶕珴蓶|同志的命令,1954年10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10.5萬官兵就地集體轉業,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的先輩們打起背包,踏著《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的旋律,義無反顧地開赴天山南北,掀起了新中國西部波瀾壯闊的屯墾戍邊事業。
從此,共和國有了一個赤子兵團。一代又一代兵團人扎根“兩周一線”(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周邊,邊境沿線),風當戰袍沙作糧,地當睡床天當房,搭起帳篷擋風雪,鉆進地窩避寒霜,用扛槍的肩膀拉起共和國“軍墾第一犁”。
歲月荏苒,六十多年篳路藍縷,六十多年艱苦創業;六十多年前赴后繼,六十多年滄海桑田,鑄就了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兵團精神是幾代兵團人在屯墾戍邊偉大實踐中講政治、講大局、講奉獻、創偉業的價值追求和思想境界的集中體現,是凝聚、激勵和引領一代又一代兵團人攻堅克難、團結奮斗、不斷開創新疆建設新局面的不朽旗幟,是兵團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紅色血脈與偉大實踐的結晶
兵團精神產生于兵團波瀾壯闊的屯墾戍邊實踐,有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基因和歷史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光榮傳統和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紅色精神的當代傳承。
第一,兵團精神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在新中國屯墾戍邊實踐中的光大和升華。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使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西漢實行“屯田定西域”以來,西域新疆屯墾史上涌現了張騫、班超、鄭吉、耿恭、林則徐、左宗棠等大批英雄人物,他們不畏艱險、西出陽關,開邊固邊、立功邊塞,馬革裹尸、報效國家。2000多年的屯墾戍邊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積淀,成為兵團精神深厚的歷史淵源。
第二,兵團精神是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紅色精神在新中國屯墾戍邊實踐中的延續和發展。兵團有著光榮的革命史,源自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其前身是英雄的三五九旅,參加過土地革命、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著名的南泥灣大生產。兵團事業的奠基人王震同志生動總結:“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北鴪F隊伍中,既有戰功卓著的老紅軍、老八路、解放軍老戰士,又有轉業退伍軍人、支邊青年、大中專畢業生等,幾代兵團人在屯墾戍邊實踐中傳承了紅色精神,孕育了兵團精神。
第三,兵團精神是幾代兵團人在新中國屯墾戍邊實踐中的偉大創造。60多年來,兵團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汗水,在天山南北、亙古荒原上創造了人間奇跡,展示了人類創造力和精神力量的高峰。早在兵團事業創立初期,兵團人的精神風貌就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被譽為“兵團人的精神”。20世紀60年代初期,隨著《生命的火花》《軍隊的女兒》《軍墾戰歌》等一批文藝作品在全國產生影響,兵團人的精神風貌受到全國人民特別是廣大知識青年的贊同和追隨,成為他們投身兵團事業的強大激勵因素。之后,人們曾廣泛使用南泥灣精神、軍墾精神、農墾精神來代指兵團人的精神風貌。1965年,周恩來同志給兵團題詞:“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勝利紅旗,備戰防邊,生產建設,民族團結,艱苦奮斗,努力革命,奮勇前進”,高度贊揚兵團人的精神。1991年,王恩茂同志將兵團精神表述為“堅持和發揚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屯墾戍邊,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開拓奮進”。2001年,兵團第五次黨代會對兵團精神作出進一步概括提煉,確定將兵團精神表述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
崇高而深邃的精神內涵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是對幾代兵團人屯墾戍邊所展現的偉大精神最準確、最深刻的概括和詮釋,是當代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涵十分豐富。
第一,熱愛祖國,是兵團人的核心追求,也是兵團人最根本的政治立場。60多年屯墾戍邊,歲月更替,苦難輝煌,兵團人身在西北邊疆,心始終與黨中央緊緊相連,始終胸懷國家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始終恪守屯墾戍邊職責使命、扎根邊疆無怨無悔,關鍵時刻勇于為國犧牲。60多個春秋輪回,無論血與火的戰爭,無論明槍暗箭的邊境斗爭,無論復雜尖銳的反分裂斗爭,無論創業的艱辛和嚴酷自然的威脅,兵團人從未松懈過“兵”的擔當,從未離開過自己戍守的邊防,從未丟失過祖國的一寸土地。60多年屯墾戍邊,從鞏固邊防到發展經濟,從增進民族團結到為各族群眾服務,從反對民族分裂到維護社會穩定,兵團始終把捍衛祖國、維護各族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核心價值追求。
第二,無私奉獻,是兵團人的精神品格,也是支撐兵團人行動的基石。兵團是黨締造的兵團,是全國人民的兵團,是五湖四海的兵團,兵團在新疆沒有絲毫自身利益。60多年來,幾代兵團人“不與民爭利、為新疆各族人民辦好事實事”的初心一刻也沒有改變,始終主動融入和大力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被全國人民譽為赤子兵團。幾代兵團人扎根風頭水尾,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活著造福新疆各族人民,死了也把忠骨埋在守衛的地方,繼續守望新疆的安寧。
第三,艱苦創業,是兵團人創業實踐的歷史寫照和真實體現。60多年來,兵團人在“水到頭、路到頭、電到頭”的地方,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靠挖“地窩子”棲身,靠煮玉米粒充饑,靠“砍土曼”開墾荒野,以“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上”“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大無畏精神,以“青石板上烙大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戈壁灘上建花園”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沙漠邊緣和邊境一線扎根繁衍,建設了一個強大的生產建設兵團。
有兩首打油詩:“房在地下三尺深,冬暖夏涼有點潮,下面頂著四根棍,上面鋪著芨芨草”“半個百姓半個兵,半碗黃沙半碗風,多少將士思鄉夢,盡在萬古荒原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兵團創業時期的艱苦程度。
創業,需要精神支撐。官兵們自覺少領軍裝,捐出津貼,省掉軍裝上的衣領、口袋,用節約出的錢買設備、建工廠、蓋醫院、辦學校。由此,八一水泥廠、八一面粉廠、八一鋼鐵廠、八一毛紡廠、八一電影院拔地而起,新疆有了太多以“八一”命名的工交建商企業。從此,新疆有了馬達的第一次轟鳴,紡出了第一根毛線,造出了第一張紙、第一塊方糖、第一支筆乃至第一臺拖拉機、第一條鐵路……
60多年屯墾戍邊,兵團推動了新疆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與新疆各族人民結成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命運共同體。兵團成為凝聚各族群眾、傳播中華文化、引領先進生產力、傳播現代文明、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
第四,開拓進取,是兵團人的時代風貌,是兵團事業永葆生機活力的動力源泉。這種精神,就是始終不畏艱險、一往無前、敢于勝利,與時俱進、敢為人先、勇創一流,開放包容、永不懈怠的精神。正是靠著這種精神,兵團人敢創業、能創業、創大業,在亙古荒原上開良田、辦企業、建城市,推動屯墾戍邊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兵團人不迷信國外權威,創辦了新疆最早的機械化農場,在外國專家稱作“植棉禁區”的瑪納斯大面積植棉獲得高產,在阿克蘇墾區建成當時全國唯一的長絨棉生產基地,開挖的水利工程總長達10萬公里。如今,兵團耕地全面實現節水灌溉,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95%;現代工業生機勃勃,10座軍墾新城在戈壁荒灘拔地而起。
不朽的精神旗幟
兵團事業的發展,傾注著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關注關心。
毛澤東同志引用晚清詩句“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勉勵王震將軍到新疆干出一番超過左宗棠的事業。要求兵團在新疆當好生產隊、工作隊、戰斗隊。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定恢復在十年動亂中被撤銷的兵團,強調要充分發揮兵團維護新疆社會穩定、推動新疆繁榮發展的作用。
江澤民同志勉勵兵團繼續發揚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光榮傳統,“做生產建設的模范、安定團結的模范、民族團結的模范、穩定新疆和鞏固邊防的模范”。
胡錦濤同志充分肯定兵團干部職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革命精神,要求兵團更好地“發揮推動改革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建設大軍作用,增進民族團結、確保社會穩定的中流砥柱作用,鞏固西北邊防、維護祖國統一的銅墻鐵壁作用”。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新疆考察期間,聽取來自山西呂梁的援疆干部馬小軍匯報,習近平總書記勉勵他把“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同呂梁精神結合起來發揚光大,為建設新疆貢獻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好兵團調節社會結構、推動文化交流、促進區域協調、優化人口資源等特殊作用,使兵團真正成為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
新時代,兵團精神是320萬兵團人履行黨中央賦予的維穩戍邊職責使命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熱愛祖國的核心追求,煥發出兵團人對黨的事業、對黨中央的絕對忠誠,凝聚起履行職責使命、服從服務新時代新疆工作總目標、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兵團篇章的強大力量;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彰顯出兵團對新疆各族人民的無限熱愛,演繹出維護民族團結、推動新疆經濟社會發展、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注入“不吃老本創新業”的時代要求,賦予屯墾新內涵,形成了一產升級、二產引領、三產蓬勃發展的新發展格局,兵團成為新疆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強大引擎;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催發出兵團邁進新時代、跨上新征程、踐行新理念、推動新發展、創造新業績的奮斗精神,兵團正刀刃向內、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信息化貫穿現代農業、現代工業和新型城鎮化的全面發展,努力為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者:劉樂禮、鄧昌豫,分別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石河子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