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本期開始,開設“學習札記”欄目,對習近平總書記經典話語進行學習闡釋。
話語出處: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學習札記:所謂向往,就是人們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一個人只要心中有向往,就會多一分追求、多一分純凈、多一分淡定、多一分希望,就會在前進路上感受到陽光般的溫暖、擁有信心的力量。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边@一充滿深情、質樸真誠的話語,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追求,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愛民情懷,深深地打動和溫暖了13億多中國人的心。這句話,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黨同志的諄諄告誡,也是我們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我們黨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黨的全部使命和責任就是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斗。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夯實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才能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回顧黨的歷史,96年來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美好。我們黨成立之初,就發出莊嚴誓言,“為天下勞苦大眾謀幸?!?。在黨的七大上,我們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進黨章總綱。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一開始就把保障人民生活當作“頭等大事”,當時開展的“糧食、棉紗、銀元”“三大戰役”,毛澤東稱其意義“不亞于淮海戰役”。改革開放后,我們黨開啟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漫漫96年,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但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沒有變??梢哉f,讓全體人民過上美好生活,貫穿著黨創業、守業、興業的全過程。正是由于我們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形成了與人民群眾融洽的魚水關系、牢固的血肉關系,才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獲得了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力,才在人民和歷史的選擇中取得領導地位并不斷得以鞏固。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生、靠人民而興、因人民而強。只有堅持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才能獲得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制勝法寶、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遷。人民群眾的需求、期盼、向往在哪里,當前最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在哪里,是我們必須首先搞清楚、弄明白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彼赋?,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里的“十個更”,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滿懷深厚真摯的感情,體察人民的安危冷暖,傾聽人民的呼聲,回應人民的期待,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又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扎實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地變為現實。(李輝衛)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貢獻發展機遇 完善全球治理
已是最后一篇
-
貢獻發展機遇 完善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