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的話: 中國夢的核心就是讓中國人幸福地活著。怎樣的國家才能讓人民活得幸福?不僅僅是物質的充盈,更重要的是道德的高尚,社會的文明。 只有在道德高尚、社會文明的國家里,人民才能感受人性的溫暖,感受到尊嚴的力量,感受到奮斗的希望,這些是人民幸福的起碼要求,也是激發人民投入民族復興偉大實踐的力量源泉。 |
社會公共焦慮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問題
社會焦慮在中國已然普遍泛濫成為社會的通病。社會焦慮造成一部分人心情抑郁,也造成一部分人的暴力傾向。更麻煩的是:這種社會情緒會互相傳染。如果不及時診治,有可能積重難返,對社會危莫大矣!
<一問>“為什么國家經濟騰飛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心情卻更焦慮了?”
<一答>全國政協委員吳江:這些年發展快了,多元文化撞擊出現價值觀迷惘,如同打開了欲望的“潘多拉盒子”,找不到精神家園。忽視了主流價值觀的建設,導致價值觀混亂、缺少社會良知。缺少社會良知后,就會出現‘心霾’。腐敗問題、奶粉問題、假藥問題、社會道德問題層出不窮,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我們的價值觀問題沒有解決好。>>>點擊詳細
<一行>劉奇葆同志在中央文明委召開的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要結合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深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點擊詳細
<一思>在核心價值觀問題上達到基本的統一,才能形成理性、向上的心態,從而形成民族的凝聚力、爆發力。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用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這就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為培育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基礎。>>>點擊詳細
<一問>這個時代道德滑坡,毒奶粉、地溝油、假藥充斥市場,有人摔倒不敢扶,有人撿錢不愿還,生存都成了奢望,何談夢想?
?為什么官員腐敗問題易發多發? ?為什么商業誠信缺失問題易發多發? ?為什么公德失范問題易發多發?
<一答>我們充分肯定中國當前道德狀況的主流積極、進步、向善,決不意味著任由各種嚴重存在的敗德現象泛濫成災,而是要樹立必勝的信心去治理和根除這些敗德現象。 >>>點擊詳細
<一行>?找問題:食品藥品安全、社會服務、公共秩序三個重點,與民生息息相關,也是現階段道德問題最突出的三個方面。
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近日強調,要緊緊抓住食品藥品安全、社會服務、公共秩序這三個重點,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著力解決誠信缺失、公德失范問題,在全社會形成良好道德風尚。>>>點擊詳細
?抓核心:誠信建設是解決當前道德問題的關鍵
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要大力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font color="#800000" style="line-height: 175%">>>>點擊詳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边@啟示我們,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構建誠信體系這道“防護網”和“安全盾”,才能著力解決誠信缺失、公德失范問題,讓群眾衣食無憂,企業生產無障礙,社會更加和諧,政治更加清明。>>>點擊詳細
?有保障:道德治理既要"叩問良心"又要"依法處罰"
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只有加大執法力度,增加違法成本,讓造假售假者付出代價、受到懲罰,才能使他們悔悟、使其他人不敢以身相犯。要加大力度,深化措施,推動教育和治理由試點向全國范圍推開,讓群眾看到明顯成效?!?>>>點擊詳細
“強化對失信者的制約,依法打擊制售假冒偽劣、有毒有害食品藥品的不法行為,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懲戒防范機制?!?font color="#800000" style="line-height: 175%">>>>點擊詳細
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線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是加強道德建設、有效治理道德問題的根本途徑。
法律本身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力量,可以促使人們將道德行為由他律轉為自律,并通過正確行為的反復強化、對不良行為習慣的反復矯正,逐漸使遵守道德規范成為一種不再需要外部監督和意志努力的自覺行為。治亂當用重典,治理當前的道德突出問題,必須更加重視發揮法治的作用。
<一思>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是把加強道德教育和依法解決問題、健全制度保障結合起來,強化道德修養,強化職業操守,力爭使社會道德狀況明顯好轉,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豐富的社會資本。
<一問>為什么如今人們在道德領域總是習慣“雙標準”,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一面又提醒家人“出門少管閑事”、“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一面抱怨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一面又對廉價仿冒名牌趨之若鶩;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亂,一面又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逆行闖紅燈?>>>點擊詳細
<一答>旁觀者的心態讓我們忘記了自己也是生活在這個社會的公民,我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中國,我們是什么樣的,中國就是什么樣的。
加強道德建設,治理道德問題,是一項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擔當。每一位公民都應該成為道德建設的參與者,而不能只當旁觀者;都應該成為良善道德環境的維護者,而不能只當享受者;都應該成為躬身行德的實踐者,而不能只當評頭論足的“批評家”。>>>點擊詳細
<一行>黨的十八報告: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點擊詳細
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要深化道德教育,強化集中治理,健全長效機制,把工作從全國文明城市向面上推開,從重點行業向各行各業拓展,使社會道德狀況有一個明顯好轉。>>>點擊詳細
群眾性的文創活動以及志愿服務、學道德模范活動都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有益實踐,有利于形成了弘揚善舉、助人為樂的大氛圍,保證了道德建設的常態化長效化。>>>點擊詳細
<一思>沒事做做志愿服務,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垃圾分類、過馬路走斑馬線、在公交車上主動讓座、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在滾動電梯上靠右站、遵守銀行和郵局的一米線規則......
這些事情就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公民應該有的素質,它們不是大事,卻反映了強大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