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記·十年)回答時代命題 見證中國進步
發表時間:2012-10-16   來源:人民日報

圖片從上至下依次為:

  新聞戰線走轉改,記者采訪環衛工人。張超群 攝

  讀者在選購“馬工程”成果書籍。資料圖片

  湖南長沙花鼓戲劇院送戲下鄉。資料圖片

  “四個一批”人才在參觀學習。資料圖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郭明義看望白血病患者。李云宇 攝

  恢復中的“最美媽媽”吳菊萍。梁臻 攝

  江西瑞昌市的小學生在觀看“雙百”人物剪紙作品展。胡國林 攝

  游客在廣西百色起義紀念碑公園舉行重溫入黨宣誓活動。韋萬忠 攝

  “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秉h的十六大以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層,走遍萬水千山,在田間地頭、在工廠車間、在救災一線、在改革前沿……傾聽普通百姓的心聲,搜集中國發展進步的點點滴滴。他們通過為群眾排憂解難、答疑解惑,達到了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的目的,使黨的方針政策和思想理論化作推動中國前進的強大動力。

  三貼近

  這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簡稱。2003年,中央宣傳思想文化部門強調要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入手,切實把“三貼近”要求貫穿到宣傳思想工作的各個方面。

  貼近實際,就是堅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把回答和解決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作為中心任務,使宣傳思想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貼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關注生活中的重大問題。貼近群眾,就是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把握群眾脈搏,說群眾想說的話、想聽的話,使宣傳思想工作可親可信、深入人心。

  “三貼近”在實踐中發揮著作用,成為十六大以來宣傳思想工作的鮮明特點。理論工作者立足國情、立足當代,緊緊圍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把道理講清,讓群眾聽懂;新聞工作者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多用群眾的語言,多聯系群眾身邊的事例,多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黨的方針政策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文藝工作堅持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統一。

  通過大力貫徹“三貼近”原則,我國理論界、新聞界、文藝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理論問題的現實針對性明顯增強,起到了化解疑慮、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作用。新聞媒體上,老百姓的鏡頭多了,基層的聲音響了,套話空話少了,實實在在的內容多了,官腔官調少了,群眾語言多了,極大提高了新聞報道的公信力、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文藝界廣泛開展“送歡樂下基層”、“新春走基層”、“送書下鄉”、“送戲下鄉”等活動,把高品質的文化送到百姓家門口。

責任編輯:張智萍
分享到: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889697&encoding=UTF-8&data=AA2TYQAAAAcAAClFAAAAAQA777yI5Y2w6K6wwrfljYHlubTvvInlm57nrZTml7bku6Plkb3popjjgIDop4Hor4HkuK3lm73ov5vmraUAAAAAAAAAAAAAAC4wLAIUGvNS4iTZDrCqflqtgsZ7lpXSC30CFGnxeM3XBcFwACstfjZq2fLGIcR6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889697&encoding=UTF-8&data=AA2TYQAAAAcAAClFAAAAAQA777yI5Y2w6K6wwrfljYHlubTvvInlm57nrZTml7bku6Plkb3popjjgIDop4Hor4HkuK3lm73ov5vmraUAAAAAAAAAAAAAAC4wLAIUY-S_J01JxRPrp_Lmu5RiVevlB3gCFFkvpSJDZLtAvN94vGHcpkF5N5jy&siteid=7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