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8月16日電(記者王賢、吳植)從“精神乞丐”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位于鄂西北秦巴山區的竹山縣19年來堅持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并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創新完善,使之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用“十星”點亮了一方水土,照耀了無數鄉民。
竹山是中國綠松石之鄉,儲量占全國70%。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采、加工稀有綠松石讓當地麻家渡鎮羅家坡村的一部分人致富。但物質生活的巨變并未帶來精神文明的提升。義務工沒人做了,塘堰沒人管了,村集體成為空架子,社會秩序混亂,治安案件頻發。
?。保梗梗衬?,竹山縣在羅家坡村啟動了以創建“十星級文明戶”為核心的精神文明重建工程,引導激勵農民爭創五愛星、致富星、法紀星、計生星、科技星、文教星、新風星、義務星、團結星和衛生星。十星創評推行“初評復評結合,能上能下動態管理”辦法,還通過村級評星協會、紅白理事協會、環境衛生協會等群眾組織負責考評,讓群眾在創評中爭榮譽、受教育、強素質、得實惠。
一時間,羅家坡村等地形成了家家爭創十星,戶戶比增收致富、比鄰里互助、比庭院美化、比誠信守法的新局面,當地人甚至連交友嫁娶都要看十星。
記者就聽說了一件因為嫁娶而引發的“借星”趣事。幾年前,當地一名姓鄭的青年要與一名陜西姑娘相親,可他家缺衛生星,便跑到同姓的鄰居家商量借顆星用幾天,結果對方一口回絕。相親那天,姑娘說:“等你把衛生星掙到手后,我們再談婚事?!边@對小鄭觸動很大。一年后,他家終于掙到了衛生星。
羅家坡村試點成功后,“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開始向竹山全縣推廣,創建對象也從農村擴展到機關、學校和企業。竹山縣還把十星創建與年度經濟目標考核、干部績效考核、文明單位命名等掛鉤。
十星創建還成為竹山縣破解水庫移民安置難題的法寶。由于水庫建設,竹山縣有3.5萬人遷出深山,不少移民一時難以適應,加之建房欠債、致富少門路,不穩定現象一度時有發生。同時,人們住進新集鎮后,仍難改陋習,樓頂上養豬、床底下養雞、屋后亂搭亂放……
?。玻埃保澳?,移民新集鎮上庸鎮把十星創建與移民安置相結合,主抓致富星,用致富星帶動其他九顆星。悄然間,鄉民們除陋習、換頭腦、樹新風、謀發展,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居住環境也變得更美了。
為順應農村發展新形勢,19年來,竹山縣先后多次調整和完善十星創建內容和標準。今年,竹山縣規定農戶必須具備道德星、法紀星和衛生星3顆基礎星,在此基礎上獲得其他星的,可享受相關惠農激勵政策。
其中,獲得“3+信用星”的農戶,將獲取信用等級證及相應授信額度,且利率較低;獲得“3+生態星”的農戶,優先享受“三改一建”、庭院經濟、生態產業等政策扶持;獲得“3+7星”的農戶,除享受所有惠農政策和獎勵外,還將有機會獲得縣級“十星級文明示范戶”的表彰,在窗口行業開辟的“十星戶綠色通道”中享受最便捷、最優惠的公共服務等。
據統計,19年來,竹山有8萬多農戶參與創建活動,先后有5.6萬多戶被評為“十星級文明戶”,2000多農戶被評為“十星級文明示范戶”,40多個村被評為縣級“和諧文明新村”。竹山縣多次被評為國家、省、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縣城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全省文明縣城;一大批鄉鎮村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民間藝術之鄉、全省文明鄉鎮、全省衛生鄉鎮等殊榮。
“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新農村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湖北竹山這個偏遠山區的“國貧縣”,走出了發展的新路子。以評“十星”的方式,把“20字方針”巧妙地化入農民的日常生活,以滿足農民實際需求的“星級獎勵”,吸引農民參與到新農村創建工作中來。聚眾合力,堅持19年,其結果是,家家爭“十星”,農民得實惠,地方得發展。很多事情,只要有巧思,有毅力,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詳細
湖北省創建"十星級文明戶":讓村民從"精神乞丐"成為"精神富人"
干凈整潔的街道,整整齊齊的房屋……走進秦巴山腹地竹山縣,“十星級文明戶”的匾牌,就懸掛于一個個農家的門口。
19年來,竹山“十星級文明戶”的創建,與時俱進,常創常新?,F在,“十星級文明戶”已成為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閃耀的品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