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群眾路線大家談”征稿結束之際 “群眾路線”牽動大家視線 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收尾,《大家談》欄目的“今天,怎樣走群眾路線”系列討論也告一段落。 一年多來,《大家談》共刊出40期116篇讀者文章,而投稿郵件高達6700多封,有退休工人、基層干部,有部隊軍人、在校學生,也有地方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者、長期研究群眾路線的學者,他們的經歷不同,反映的問題各異,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對“四風”深惡痛絕,對“群眾路線”真心擁護,對教育實踐活動成效有著深切的期盼。翻閱這些來稿,一次一次感到,中央作出的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決定,不僅切中執政黨建設的要害,更順應了人民群眾的心聲。 還記得那個“特殊的批評”。今年兩會期間,臨時調整版面欄目,《大家談》暫歇兩周。一位基層黨員打來電話表達不滿:辦個群眾路線的欄目都不能持之以恒,怎么勸人家走好群眾路線? 此言固然有些誤會。但“批評”的背后,反映了廣大群眾最真實的心態: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群眾最害怕的就是不能“持之以恒”,最不滿的,就是上上下下把它當成一個任務、一場運動。 聯系群眾是要求也是需求 “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睙o數讀者的來信思考,正是對此論斷的最好證明。 湖南讀者成新平在來稿中提供了一個故事:某村發生森林火災,一個鎮干部喊村民救火,任憑他聲嘶力竭,卻喊不動一個村民。另一個村河水徒漲,一個鄉干部直接叫著不少村民的名字組織抗洪,大家齊心協力,迅速加高堰堤?!昂安粍印钡脑?,恐怕就是“喊不出”。 “五十年代摸得到腳,六十年代握得到手,七十年代聽得到話,八十年得看得見影,九十年代聞得到灰?!闭憬x者曾校講起這段民間總結后追問:如果從來也不去群眾家里坐,不識老鄉是何人,群眾咋能認得你?支持你? “新的時代,人民群眾的訴求,對執政黨的要求,改善黨群關系的渴求,在不斷增長?!薄洞蠹艺劇废盗虚_篇時,曾歸納這三個“求”。當活動結束之際,有讀者建議再加一個“求”:跟群眾親些,離基層近些,不只是上級的要求,更是黨立足發展的需求。加得好!這一年多的教育實踐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到:只有留在人民群眾當中,才能源源不斷地汲取扎根生長的營養,獲得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 期待作風變化成“內化” 有位經常下農村調研的讀者,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中央取消農業稅之后,有許多農民卻訴起苦來,說千好萬好,就有一樣不好——又少了見村干部的機會。原來,過去村干部收稅,會順便來聊聊家常、問問疾苦,有問題也能積極回應?,F在,稅不收了,干部也就不見了影兒?!斑€不如收稅那會兒好!”——說者當成段子來講,聽者卻笑不起來。 民心所怨,是差距所在;民心所向,是目標所在。 打通阻斷黨和人民的那堵墻,需要實實在在、化解人心的行動。有位基層干部反映,教育實踐活動開始了,他主動去敲群眾的門,對方隔門相問:你來做啥?俺家沒犯事兒!他在文中寫道:進不了村民的家門,就進不了群眾的心門。推開這扇門,甚至群眾主動敞開門,就看黨員干部是不是真心、真干、真拿群眾當親人。 讓人欣慰的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好似一場及時雨,開始潤澤了日漸干涸的黨情民意。從來稿內容的變化就可見一斑?;顒觿倖?,讀者多是“吐槽”。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查擺問題、整改措施,群眾看到了實實在在的作風之變,點贊的多了,主動“夸夸我們這里的干部”的也明顯多了。這樣的變化,正了黨風,凈了民風,更贏得了民心。 當然,變化中也蘊藏更多期待。正如不少讀者所言,現在最擔心問題反彈,最希望作風建設常態化。一位讀者引述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這一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基本結束了,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歷史進程永遠不會結束”,他說:期待這些來之不易的變化,最終能夠內化于黨員干部的心中,希望明年、后年以及長年,風更清,氣更正。 這話,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曹鵬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