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三大靈魂之一。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部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也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其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在黨的建設中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以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群眾路線教育推進了黨的思想路線的確立 黨成立伊始,即以實現工農群眾的利益為己任。為此,黨非常重視民眾工作,如黨的一大綱領提出,“把工農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黨的二大《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明確指出:“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強調“黨的一切運動必須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 毛澤東等黨的早期領導人“到群眾中去”,積極推動工農群眾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中。秋收起義之后,毛澤東為初創的紅軍確立的三大任務之一便是“做群眾工作”。土地革命斗爭中,毛澤東身體力行,“到群眾中去”做深入仔細的調查研究,從制定《井岡山土地法》到寫作《尋烏調查》,中國共產黨人在實際斗爭中逐步形成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尖銳批判了“‘開口閉口’拿本本來”的形式主義,指出“為什么黨的策略路線總是不能深入群眾,就是這種形式主義在那里作怪?!?/p> “一切從實際出發”體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精神實質。從這個意義上講,群眾路線不僅如劉少奇在七大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所說是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實際上也是黨的工作路線、認識路線。群眾路線教育為黨確立正確的思想路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群眾路線教育推進了黨的中心工作 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面對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提出了“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從“喚起工農千百萬”到“千千萬萬”“浩浩蕩蕩”,這是群眾路線在新形勢下的新要求,促進了黨的戰略重心乃至組織方式的及時轉變,為堅持并贏得抗日戰爭凝聚了巨大的民族力量。延安整風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次成功實踐。通過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作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實現了全黨空前團結統一,為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創造了前提條件。 解放戰爭時期,在勝利的曙光初現的時候,我們黨和毛澤東同志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清醒。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兩個務必”,作出“六條規定”(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共產黨人以更加緊密聯系群眾的思想認識、工作方式,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同甘共苦,并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迎來了執掌全國政權的“大考”。群眾路線教育成為黨成功實現中心工作的強大推進器。 群眾路線教育夯實了黨的組織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變為領導人民掌握國家政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并長期執政的黨。為了更好地履行執政黨的歷史使命,黨非常重視黨員的素質提升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其突出之點就是加強黨的群眾路線教育。 1951年3月,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劉少奇強調:“一切黨員都必須為人民群眾服務,使黨與人民群眾建立很好的關系,認真地了解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意見并及時地向黨反映,把黨的政策向人民群眾作宣傳解釋?!彪S后開展的整黨建黨,提高了廣大黨員的無產階級覺悟和馬列主義水平,擴大了黨的隊伍,純潔了黨的組織,糾正了命令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增強了黨的戰斗力。 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十分冷靜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如鄧小平在八大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尖銳指出的那樣:“在黨的組織和國家機關的許多工作人員中,正在滋長著形形色色的官僚主義的傾向?!辈榇恕氨仨毑扇∫幌盗械木唧w措施”加以解決。劉少奇強調:“必須在黨的教育系統中,在黨員的教育材料中,在黨的報刊中,進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教育?!秉h始終注意把黨的組織基礎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在《關于重慶談判》的報告中十分形象地說道:“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比罕娐肪€教育促進了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在人民群眾中“生根、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