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媒體的多篇報道,將“走讀干部”現象推到了輿論的聚光燈下。不知誰編的順口溜,被媒體稱為是“流傳甚廣”的“群眾對基層干部走讀現象的生動描述”。這個順口溜說:“干部像候鳥,頻往家里跑;白天尋不見,晚上影難找;辦事得趕早,晚了就白跑?!边@個順口溜,可能有報道者刻意編撰的成分,但口吻聽起來卻頗像“群眾創作”。一些干部作風飄浮,沒事就往遠處的家里跑,讓群眾辦事“找不到人”,這樣的情形,比“門難進、臉難看”還令人心寒。媒體關注這樣的問題,可謂用心良苦。 熟悉基層現實的人知道,走讀干部現象的產生,有其頗為復雜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從市、縣機關派遣干部到鄉鎮任職,從省級機關派遣干部到市、縣任職,既是培養干部的途徑,也是優化社會治理的選擇。對于基層治理來說,此舉解決了地方干部攀附關系、任人唯親、近親繁殖、目光狹窄、年齡老化、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基層干部隊伍的知識結構和精神面貌。 對于大多數到異地任職的干部來說,他們往往有著年幼的孩子、年邁的父母、工作同樣忙碌的妻子,還有割舍不下的家庭生活。從孩子接受教育、家人生活方便的角度考慮,很少有人舉家遷往基層??h城的人,家人難往鄉鎮,省城的人,家人不去小城。親人離別、天各一方,人們無意渲染這種離情,因為,比起他們,離家在外打拼生活的億萬農民工也許更不容易。社會轉型時期的工作流動、異地生活,幾乎成為社會經濟蓬勃發展背景下的常見現象。生活就是如此,無需顧影自憐。 在基層,地方黨政機關對干部的要求事無巨細,比如,家在縣城、下去任職的鄉鎮干部,每周被要求在鄉鎮住三到四天。對于離家較近、能夠一小時之內就回到縣里、市里的干部,也要進行必要的檢查,看看是否在崗。然而,社會進步的腳步是這樣快速和迅猛,高速公路四通八達,轎車進入尋常百姓家,高鐵更是一日千里。地理環境造成的人們之間的距離,因為交通條件的快速變化而縮短。那些通過高速公路和高鐵能夠半個小時就回家的人們,不再甘于親人分離的生活,“偷偷回家”成為一些人的現實選擇。并且,還要“不能讓組織知道”。月有圓缺,人有悲歡,誰能對親人團聚說“不”呢?因而,業余時間歸心似箭是人之常情,工作時間難尋蹤影才是問題所在。 說起來,同樣是遠離親人,孔繁森人在阿里,家在聊城,任長霞家在鄭州,身在登封,沈皓家在合肥,人在小崗。沒有人認為他們在“走讀”。最關鍵的是,他們的身心已經完全融入了工作的那片熱土。過去,有人說,年輕人要扎根基層才能干出一番事業。對于基層干部來說,關鍵不是根在哪兒,也不是家在哪兒,而是心在哪兒。心在何處安放,夢就在哪里實現。(劉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