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張心陽(本報高級編輯) 邀請嘉賓:畢京京(國防大學副校長、博導) 吳杰明(國防大學政治部主任、博導) 張 彬(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教授、博導)
主持人:把三位領導和專家請到一起,主要談談群眾路線問題。我們知道,政治問題,究其根本是立場問題。你站在什么立場上,就說什么話、做什么事。站在群眾的立場上,必然為群眾著想、替群眾說話、為群眾辦事。中國共產黨人贏得革命勝利,取得發展成就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一個關鍵因素是不是可以說,堅持把群眾路線這個根本立場選擇對了? 畢京京:你說得很對!黨的群眾路線,第一句話就是一切為了群眾。我們黨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站穩了一切為了群眾的政治立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各種政治勢力和主義都出場了,也大都失敗了,只有馬克思主義如壯麗日出,照亮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發展進步的道路。其原因就在于馬克思主義是人民大眾的理論,本身體現了正確的政治立場,也就是群眾立場。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還需要進一步發展這一科學理論,使它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相適應,與最大多數人的利益需要相一致,從而更好地指導解決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突出矛盾,也就是與中國人民的立場完全契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人民的需要和企盼相契合。這一點至關緊要。一切為了群眾,就能讓人民群眾認識到自己的利益并為之努力奮斗,就能夠獲得人民群眾支持的深厚偉力,就能創造任何人間奇跡。從另一個角度看,正因為有了群眾立場,我們的黨員干部才能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民族大義和歷史擔當,為人民的利益英勇奮斗、開拓進取。當前,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主要內容第一點就是為民,就是要黨員干部站穩群眾立場。 吳杰明:立場的選擇是根本性選擇。立場對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作為中國人民的先鋒隊,我們黨從建黨之日起,就確立起自己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同時也是最基本的價值取向,那就是緊緊地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努力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奮斗。正因為如此,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無一例外地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不僅奪取了全國政權,而且鞏固了執政地位,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從這個意義上講,堅定地站穩群眾立場,堅持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所得出的科學結論和所作出的正確選擇,也是古今中外任何統治者都不可能具有的政治優勢。透徹地認清這一點,我們才會始終有自信、有方向,才會增強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政治自覺和實踐自覺。 主持人:從革命黨到執政黨,是一次歷史角色的轉換;在經濟相對貧困的條件下執政到經濟相對繁榮的條件下、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也可以說是一次歷史角色的轉換。角色轉換了,立場要不要轉換、能不能轉換? 畢京京: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確實是一個重大變化,但這只是我們黨為人民服務、實現人民利益的方式和基本條件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實現人民利益的根本價值目標沒有變。因此,無論角色怎樣轉換,無論歷史條件怎樣變化,我們黨的政治立場和根本宗旨都不能變。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是人民利益實現最好的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大的時期,鐵的事實雄辯地證明了我們黨的政治立場是群眾立場。對出現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我們不回避。但不能因為出現了一些問題,就否定改革開放的成就,就歪曲黨的政治立場。改革開放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解決矛盾問題、更好地實現人民利益的過程,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是歷史螺旋式上升的表現,不代表我們黨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出現偏差?,F在黨中央采取多種重大措施解決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走共同富裕道路,這充分說明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立場沒有變。 張彬:從革命黨轉為執政黨,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黨的群眾立場非但不能轉換或弱化,而且更需堅持和強化。這是因為:一是從無權的在野地位轉變為有權的執政地位,容易使黨員干部自以為高高在上而脫離群眾;二是從血雨腥風、艱難困苦的環境轉變為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環境,容易使黨員干部成為燈紅酒綠的俘虜而脫離群眾;三是從迫于外部壓力形成的生死相依的干群關系,轉變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干群關系,容易使黨員干部淡化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觀念;四是年輕黨員干部大多數缺乏實踐鍛煉、缺少與基層群眾同甘共苦的體驗,客觀上使他們不易產生對群眾的深厚感情而導致脫離群眾。有位老一輩領導人說過這樣的話:我們這一代人是不會忘記群眾的,有人忘了也會想起來;但是,以后的人就難說了,他們忘記了群眾,也不容易想起來。今天重溫這段話,非常值得警醒。 主持人:毋庸諱言,現在有的同志群眾立場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有個別黨員干部這樣問記者:“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把黨和群眾對立起來。少數人的立場錯誤還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錯誤? 畢京京:這種說法,是完全違背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立場的。我們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除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沒有任何其他服務對象。少數人的立場錯誤,鮮明地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對這些問題,要動真碰硬、敢于交鋒、觸動靈魂。同時,也要看到一些深層次原因。比如,制度方面的原因,即我們現在的根本制度雖然比較完善了,但一些具體制度的設計,特別是政績考核、選人用人機制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容易讓一些領導干部形成只對上級負責、不對群眾負責的錯誤傾向,以致將二者對立起來。 吳杰明:這些年來,少數黨員干部在立場問題上出現嚴重偏差甚至根本性錯誤的現象,的確時有所見。比如,有的對“黨員干部、政府官員是人民公仆”這個定位提出質疑和駁難;有的認為“黨應當有自己的獨立利益”;有的在討論修改法律時,提出所謂“人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概念”,等等。更有甚者,有的濫用人民賦予的權力,大搞以權謀私,損害人民利益。對這些現象,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覺,堅決予以糾正。 張彬:據悉,“為黨說話還是為人民說話”之類的雷語,已作為考題進入有的地方公務員考試的試卷。這本來是個基本常識,竟然在我們的一些黨員干部中真的成了一個問題,說明一些人對我們黨的認識確實不夠清醒。在一些黨政官員中,除了這種“黨群對立思維”外,還有幾種思維也須警惕:如,“父母官思維”,即把自己看成是“父母”,把群眾看成是“子民”;“替民作主思維”,覺得老百姓只要跟著走就行了,至于怎么決策,不關你的事;“對手思維”,近年來,在維護社會穩定過程中,一些人總是習慣于把處于矛盾糾紛中的群眾當成“假想敵”。這些思維所反映出的立場錯誤,或割裂了黨群利益共同性,或顛倒了人民群眾與黨政官員的主仆關系,對黨的形象和事業危害極大。究其原因,是這些人不懂黨性,喪失黨性。 主持人:立場錯了,后果可想而知。上世紀末世界上一些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是不是就有這方面教訓? 畢京京:任何一個執政黨,其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的,都必須不斷接受人民的選擇。國民黨在大陸執政時,一度擁有八百萬軍隊,加上美國支持特別是美式精良的武器裝備的支持,看似無比強大,但黨內軍內腐敗成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終究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滄海桑田的歷史更替、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背后,總能看到“立場”的偉力。奪取政權是這樣,鞏固政權也是這樣。即使執政中出現失誤,但只要立場沒有錯,且能夠及時改正,人民還會選擇支持你。 張彬:在現代民主政治條件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從根本上說,在于人民的擁護與支持。人民是我們的后臺,人民是我們的靠山。人民不高興,黨就有危機;人民不答應,黨就穩不住。完全可以這樣說,離開了人民的參與,我們這個黨就什么都干不成;離開了人民的支持,我們這個黨就干什么都不行。黨如果脫離人民,人民必然遠離黨。 蘇聯共產黨擁有20萬黨員時奪取了政權,擁有200萬黨員時打敗了德國法西斯,而到擁有近2000萬黨員時卻失去了政權。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就沒有一個好男兒挺身而出捍衛蘇共?其實蘇共垮臺前,有關部門一個調查問卷頗能說明點問題。在“蘇共究竟代表誰”一題中,認為代表勞動人民的僅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體黨員的占11%,而認為代表官僚、干部、機關工作人員的卻高達85%。這樣的結果,足以說明為什么蘇共政權崩潰時,普通黨員和民眾置身事外,異常冷漠地當旁觀者。 吳杰明:誰站錯了立場,誰就會失去群眾。當年柬埔寨共產黨也是這樣,依靠人民支持取得了全國政權,但一朝當政,便背離初衷,推行極“左”政策,結果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很快被人民所拋棄。有鑒于此,我們黨把“脫離群眾的危險”作為“四個危險”之一,明確地告誡和警示全黨,體現出了很強的政治自覺和成熟。 主持人:立場決定執政資格,決定執政地位。群眾路線教育解決立場問題無疑是根本。黨員干部立場正確了,態度就端正了,原則和方法自然就好把握了。那么通過教育,應如何解決這一立場問題? 吳杰明:通過教育來解決立場問題,最重要的就是使大家擺正與人民群眾的相互關系。我們黨對黨群關系曾有過許多形象生動的概括,如要把人民群眾當“主人”、當“親人”、當“恩人”、當“英雄”、當“老師”、當“朋友”、當“眼睛”、當“力量源泉”、當“銅墻鐵壁”、當魚生活于其中的“水”、當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等等。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作為最強大的力量。我們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一定要認真學習和牢固掌握這些基本觀點,使之真正進入頭腦,從而為堅定群眾立場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礎。 畢京京:解決思想問題的核心是要強化宗旨意識,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習主席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我認為,這是解決立場問題的根本點。要學習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于黨的群眾路線重要論述,學習習主席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開展人民軍隊性質宗旨和優良傳統教育,開展黨性黨風黨紀道德品行教育。在學習教育的同時,還必須配合專項整治。要把“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貫穿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過程,以整風精神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觸及思想和靈魂,紅紅臉、出出汗、排排毒,讓病人治病后有脫胎換骨、一身輕松之感。特別要看到,軍隊領導干部站穩立場,最重要的是要貫徹好強軍目標這個最高政治要求。強軍目標里有政治立場問題。習主席強調:“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大目標下來認識和推進,服從和服務于這個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睆娷娔繕司褪菑膶崿F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的高度、從為民族復興中國夢提供安全基石和戰略支撐的高度提出的目標任務。強軍目標既然與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息息相關,那么,實現強軍目標就是當代中國軍人最大的政治。我們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增強在新的起點上帶領部隊為實現強軍目標而奮斗的使命擔當,在新挑戰面前帶領部隊為民族復興提供可靠安全保障的使命擔當,在新形勢下帶領部隊實現跨越發展的使命擔當,以軍人的忠誠、血性、勇敢和實干,向黨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張彬:解決群眾立場問題,必須多管齊下。從教育角度看,實踐行動取決于思想觀念,立場問題首先是一個思想觀念問題。必須在思想觀念上真正確立與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民本權力觀。一要堅持權為民所有。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要通過加強和完善制度建設,把憲法和法律賦予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各項民主權利真正落到實處,充分體現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二要堅持權為民所授。按照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邏輯,公權是眾多民權讓渡的集合,民權是公權之母。黨政部門和黨政官員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權力決不容私有,要通過擴大民主完善選舉制度,規范和完善權力授予的程序和形式,使權力授受更加體現民意。三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權力不容私用。要通過制度設計和政策制定,充分體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落實和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一執政理念。四要堅持權為民所控。要通過各種制度的創新和完善,形成權力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