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了70多歲,沒過過生日。沒想到,黨和政府惦記著我,給我過生日,還讓我吃蛋糕!”流著眼淚說這番話的,是銀川市永寧縣勝利鄉73歲的低保戶郭蘭芳。 享受這一待遇的,在永寧縣可不止她一人。從2月1日開始,全縣60周歲以上的老人,在生日當天都有相關工作人員上門慰問,并能收到生日蛋糕和200元的生日補助。這是永寧縣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解民憂、暖民心的一個“小動作”。 永寧縣地處塞上江南的核心地帶,是銀川市的郊縣。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縣委、縣政府班子帶頭查擺問題、找不足,還通過意見箱、熱線電話、專題網頁等多種形式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和訴求,創造性地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千人百村萬戶大民情大數據”調查活動。抽調近千名機關干部,組建252個工作組,進駐全縣82個村(社區)、766個隊組(網格),發放宣傳手冊、民情聯系卡,建立農戶檔案、社區數據、房屋管理等數據庫,共征集各類批評、意見、建議2174條。在分類梳理、綜合研判時發現:現在最要害的問題,是黨員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在疏遠、感情在變淡,對民情了解在減少。 如何把疏遠的距離拉近、把涼了的心暖過來?永寧縣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入手,向身邊的不正之風開刀,對部分干部不作為不廉潔、看病難、養老難、農村生活環境差、住房條件差等方面的突出問題進行了專項整治。 永寧縣還出臺了許多便民、惠民的舉措和新政:改造了10萬畝土壤鹽漬化的低產田;在寧夏率先推行“先住院、后付費”的診療模式;為50歲以上的農民每兩年免費體檢一次;為70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補貼,同時提高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津貼;率先啟動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將人均不足半畝、年齡在16歲以上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養老保險…… 就是這些體貼群眾冷暖的做法,逐步密切了干群關系、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有人說,現在,有情況有處反映了,有建議有處提了,有怨氣有處撒了,有干部可親近了。多年少見的干部又走進了家門,也能跟我們坐到一條板凳上了。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記者在永寧縣采訪時看到,塞上江南正進入最迷人的季節,經過教育實踐活動的洗禮,這里的干群關系也漸入佳境,呈現出令人欣喜的景象。(記者 莊電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