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全面開展“四群”教育、實行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1年半以來,“插甸經驗”成為備受關注的樣本。仲夏時節,記者走進插甸,走近那些與老百姓一起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的干部,對“插甸經驗”有了新的理解—— 同流汗共分擔 同呼吸共命運 6月的武定縣插甸壩子一片蔥蘢,陽光下翠綠的田野十分養眼,讓初來乍到的人們不禁贊嘆:“好漂亮的田園風光?!?/p> 面對如此美景,省委組織部在這里掛職的一位干部卻有點“不解風情”:“你們看到的雖然都是綠瑩瑩的,但翻來覆去就是玉米、水稻、洋芋,最多還有點烤煙,老百姓想靠這些致富很難?!?/p> 同樣景象,不同感受,反映出“旁觀者”與“當事人”的兩種視角、兩種思維差異,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插甸經驗”的不同一般。 同吃同住同勞動 真情融入“面對面” “只有真情融入,才能贏得群眾認可” “書記,來家里吃點水果嘛?!薄皶?,天下雨,早晚冷,衣服要穿夠?!薄皶?,有空要再回來村里坐坐?!?/p> 雖然已結束住村掛職一段時間了,但章良為、魏超鵬等人回到各自擔任常務書記的村里時,還是能處處聽到熱情的招呼。 一位村干部說,前不久一位常務書記和部領導一起到村里走訪,原計劃在村委會吃飯,可半路上就被村民硬是拉著去家里吃孩子的滿月酒了?!斑@些掛職干部,現在相當受老百姓歡迎?!?/p> 一年半前,當省委組織部的第一批12名下派干部來到武定縣插甸鄉住村掛職時,可不是這樣的場景。 剛到水城村的章良為想開個會和村里黨員干部們認識一下,卻得到“大家忙著收洋芋,湊不起人”的委婉拒絕;獨自進村走訪,卻被村民生硬地攔在路上:“你是什么人,來干什么?” 村民們的冷淡是有原因的。用插甸村黨總支書記張正明的話來說,“看他們來時,心想不就是走走形式嘛,住上幾天,裝裝樣子,刮完這陣風就走了?!?/p> 讓張正明和插甸鄉的干部群眾沒有想到的是,章良為和他的同事們不僅住下來沒走,還天天往村民家里跑。遇到栽種就跟著栽種,遇到干旱就跟著運水,遇到收割就跟著收割,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還幫忙調解矛盾…… “他們剛下來的時候皮膚白生生的,個把月就曬得黑漆漆了?!弊〈甯刹總兲ぬ崒嵉嘏c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村里很快站穩了腳跟。如今提起常務書記,插甸鄉的干部群眾掛在嘴里的是“我們魏書記”“我們章書記”,而常務書記們講起村里的情況也常常用“我們村”表達。 12名常務書記在同吃同住同勞動中逐漸被當地干部群眾熟悉、認可,而他們不了解的是,在這些干部的背后,有著一整套精心設計的制度保障。 省委組織部把插甸劃為12個民情責任區,由部領導作為責任領導,每人掛鉤1至3個責任區,每個責任區由1至2個處室作為責任處室,每位部領導、處室領導、機關干部分別直接聯系2至4戶群眾,發放民情聯系卡到每一戶、每個人,制作民情聯系登記表,建立民情聯系臺賬,做到每名干部都“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聯系群眾、直接幫助群眾、直接服務群眾。同時下派干部13人,1人掛任武定縣委副書記兼縣新農村建設工作總隊長,2人掛任鄉黨委副書記,12人擔任12個村黨總支常務書記,要求常務書記住村不少于200天,入戶率不低于50%。 有了好制度,還需嚴格執行。近1年半時間里,省委組織部各級領導帶頭把制度落到實處。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劉維佳15次到插甸住村入戶,7次帶領機關干部到鄉里開展集體勞動,沒有在賓館住過一晚,沒有在縣城吃過一餐;部領導年均住村3次以上,每次都走村串戶實實在在幫助群眾;各責任處室領導普遍做到每個季度住村1次,每次都認真收集村里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并想方設法加以解決。 有了制度保障,才能使干部真正融入基層、真情融入群眾,才能使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實現經?;?、制度化、常態化,也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