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奮斗我幸福 八步沙的斗沙人
發表時間:2019-04-02來源:央視網

  視頻來源:央視網

  在甘肅河西走廊東端的祁連山腳下,有一條由檸條、沙棗、花棒、白榆等沙生植物“織”成的“隔離帶”,這條7.5萬畝的隔離帶裹住了風沙侵蝕的步伐,孕育出綠色的希望。然而在30年前,這片林帶所在的地方卻是一塊寸草不生的沙漠,被叫做八步沙。八步沙是怎樣從沙漠變成林帶的呢?這個故事就藏在當地流傳的一首民歌里。

  “當年風沙毀良田,騰格大漠無人煙。要好兒孫得栽樹,誰將責任擔兩肩。六家老漢豐碑鑄,三代愚公意志堅?!薄@是流傳于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的一首古浪老調,唱的是當地六個老漢和他們的子孫三代,連續37年堅持植樹造林治理沙漠的故事。這六個老漢是誰?這又是怎樣的一段故事?

  在武威市古浪縣有一個八步沙林場,林場的創辦人是古浪縣土門鎮的六位60歲左右村民,當地人叫他們六老漢。按照年齡大小排序,他們分別是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 、程海和張潤源。

  古浪縣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之一,境內沙漠化土地面積達到239.8萬畝,風沙線長達132公里,八步沙位于古浪縣東北部,騰格里沙漠南緣。1986年的一段視頻資料,記錄了當時這里狂風肆虐,黃沙漫漫的情景:當地村民有個形象的說法,“一夜北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

  1981年的春天,曾經在古浪縣土門鎮當過村干部的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源等六人,不甘心將世代生活的家園拱手相讓,在勉強能填飽肚子的情況下,以聯戶承包的方式,組建了集體林場,進駐沙漠,這些已經年過半百從來沒有在沙漠中看過樹的人,打算在八步沙上植樹種草。

  張潤源是當時六老漢中年齡最小的,如今已經 77歲。老人家告訴記者:“1981年秋季第一年治的時候,治了1萬畝,成活率本來的能達到百分之七十,被風沙一打,百分之三十都不到了。第二年我們六老漢一看,發現草墩子旁邊的樹成活率就好,用草圍圈,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堅持了5年以后,樹的成活率也提高了?!?/p>

  那時在沙漠里植樹,三分種,七分管,管護是重中之重。郭朝明說:“那些樹看得費勁得很,夜里都要到沙上跑幾趟。樹栽上以后草肥得很,我們就擋著牲口不讓進?!?/p>

  為了看護好他們辛辛苦苦種下的林子,六老漢吃住就在沙地里。最初他們挖了個地窩子,夏天悶熱不透氣,冬天冰冷墻結冰。巡沙完,他們只能用壺燒點開水,吃點饅頭或者炒面粉。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六老漢一干就是10年。八步沙有了樹,樹漸漸變綠了,六老漢的頭發也白了。1991年、1992年,賀老漢、石老漢都因過度勞累和肝病相繼離世。

  石滿老漢是六老漢中的老三,也是曾經的全國治沙勞動模范。他的墳距自家的祖墳很遠,但卻離八步沙的樹很近。張潤源說:“他(石滿)去世的時候說了,我要把八步沙的林子看見。我們就專門找了一個墓地,他就看見了?!?/p>

  在后來的日子里,郭朝明、羅元奎老漢也相繼離世,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漢四個走了,兩個老了干不動了,但7.5萬畝的八步沙才治了一半,眼看著八步沙一天天綠了,六老漢舍不得也放不下這片林子。

  張潤源說:“這就是個苦力活,這就是得有耐心、有苦心、有堅持心?!?/p>

  耐心、苦心、堅持心,正是因為有這么一股勁,執拗的六老漢把治理八步沙的重任傳給了自己的后人。

  郭老漢的兒子郭萬剛、賀老漢的兒子賀忠祥、石老漢的兒子石銀山、羅老漢的兒子羅興全、程老漢的兒子程生學、張老漢的女婿王志鵬,他們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郭朝明的兒子、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說:“我們六家人有個約定,老人們走的時候說了,無論多苦多累,我們六家人必須有一個繼承人,要把八步沙管下去?!?/p>

  在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中,郭萬剛干的年頭最長。1983年,31歲的郭萬剛原本在土門鎮供銷社上班,父親郭老漢生病干不動時,就讓他辭了工作到八步沙來種樹。

  郭萬剛說,開始時自己不愿意,老父親也氣哼哼不高興,但拗不過老人,就堅持了幾年,五六年之后,看著樹木漸漸長大,就舍不得走了。

  當初不想來、后來又沒舍得走的郭萬剛,在八步沙一干就是35年。

  現在,郭萬剛已是八步沙林場場長。春秋兩季是古浪治理沙漠最好的時節,已經66歲的郭萬剛每天奔波忙碌在各個治沙點上。

  在郭萬剛等第二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如今的八步沙已經形成一條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公里,林草良好的防風固沙綠色屏障。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治理力度加大,具有豐富治沙經驗的第二代八步沙治沙人承擔了更多的治沙任務。2003年,7.5萬畝八步沙根治完成后,郭萬剛他們又主動請纓,向騰格里沙漠風沙危害最為嚴重的黑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風沙口進發。在治沙現場搭建的窩棚里度過了十幾個春秋,完成治沙造林6.4萬畝,封沙育林11.4萬畝。2015年,他們又承包了甘肅內蒙交界的麻黃塘治理任務,管護面積15.7萬畝。這些年,他們先后承接了國家重點工程西油東送、甘武鐵路、甘肅省道等植被恢復工程,并且帶領八步沙周邊農民共同參與治沙造林,不僅擴大了治沙隊伍,也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郭萬剛告訴記者,不單要防風固沙,還要有經濟效益。比如今年,他們流轉了土地12500畝,種植梭梭嫁接肉蓯蓉5000畝,還有枸杞、紅棗7500畝。

  現在,種下的梭梭林、肉蓯蓉、枸杞、沙棗、檸條都在生長中,曾經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長出了經濟作物,向沙漠要效益,這也是第一代治沙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陳樹君是蘭州理工大學的畢業生,2016年來到八步沙,成為八步沙林場的第一位大學生。郭璽是郭朝明的孫子,郭萬剛的侄子,在林場工作已經三年了,他們成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

  郭璽說,爺爺走的時候,跟他們四個孫輩說,他們四個必須有一個人去看護八步沙?,F在大伯也老了,所以他來到八步沙,要把八步沙看護好、管理好。

  從六老漢時代的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到現在的打草方格、細水滴灌,地膜覆蓋等等,第三代治沙人在父輩的基礎上治沙方式在不斷創新。

  明代修建的長城橫穿古浪縣土門鎮,在八步沙附近就有一段,再往遠處看,就是延綿不斷的祁連山。長城是家園的屏障,也見證了八步沙的變遷。

  “通過多年的治理,我們古浪縣的沙漠,整體向后推移了15到20公里。假如說八步沙八九十年代老人們不治理,那我們的祁連山將要變成一片沙海?!惫f剛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的夢想就是山更綠水更清,我將終身奉獻給八步沙,要一代一代做下去,堅持到底?!?/p>

責任編輯:朱麗晨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