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群眾有點單,他都會一一接單?!?6歲的田萬載,是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最美夕陽紅”。退休前,他是一名人民教師、文化傳播者;退休后,他仍然在文明傳承和文化保護的事業上奮力奔跑,初心如始。
田萬載。圖片來源:永州新聞網
主動擔當,做村里瑤文化的“守護者”
清溪村是千年古村,歷史文化厚重,古建筑物眾多。為了保護古建筑,田萬載當起了中國瑤族第一塔“文峰塔”的義務護塔人。
2010年7月,他不顧年事已高,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對“文峰塔”的高度、每層的直徑、各種磚塊的尺寸等進行測量;他走村串戶,對清溪村150多棟古民居的現狀登記造冊,于2011年和2015年,分別將文峰塔和清溪村古建筑群成功申報為湖南省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搜集整理清溪瑤民喜聞樂見的《佳期詩》等口頭文學珍品,田萬載自購2部錄音機,2臺攝影機,歷時10年,將老瑤藝人的傳統非遺文化,全部記錄、翻譯、整理、編寫成冊,并將瑤族“長鼓舞”、瑤族婚俗“坐花席”、清溪瑤人集體創作的民間文學作品《佳期詩》成功申報為江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瑤族“長鼓舞”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田萬載(右三)為村民講述清溪村村史。陳健林 攝
退休15年來,田萬載走村串戶尋訪老瑤胞,查閱碑記文史,拍攝照片2322張,寫下16本日記,抄寫24塊碑文,共搜集從明代到建國初期的各類文史契約等原始史料30262件,收藏2460件古代瑤民用具。歷時6年撰寫完成《清溪村志》,共分“歷史沿革”“文化教育”“四大民瑤記”等十五章八十六節,15萬字,成為江永縣第一部村志。
“民間文化是我們的根,如果根沒有了,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也就失掉了載體,我要在有生之年把瑤族的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碧锶f載說。
砥礪前行,當村里瑤文化的“擴音機”
隨著收集的老物件越來越多,田萬載萌生在自家宅院辦博物館的想法,讓其公共文化屬性發揮更大社會價值。于是他拿出自己全部的養老積蓄36萬余元創辦“清溪瑤族歷史文化博物館”,將其耗時10余年收集的3萬余件“寶物”分門別類整理、布展,并于2017年3月免費向社會開放。博物館開放6年來,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60余場,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
“‘耕讀乃立家之本,勤儉乃保家之基?!@兩句是我們清溪瑤人家風家教的核心和宗旨,世代相傳?!?022年8月31日上午,田萬載在博物館“道德講堂”為村里的孩子們上開學第一課《家風》時動情地說。這樣的鄉風文明課,他堅持上了15年。
田萬載還組織鄰里互助、調解鄰里糾紛、開展破除陳規陋習、保護古村落及護塔行動等文明活動?!艾F在,村民遵紀守法,瑤寨文明之風盛行。這跟田老師他們這些老同志的無私奉獻分不開?!鼻逑妩h支部書記說。
田萬載為孩子們上家風教育課。陳健林 攝
勇于創新,擔瑤鄉振興的“文化使者”
2019年,“清溪瑤族歷史文化博物館”被確定為江永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田萬載擔任源口瑤族鄉“草根宣講團”團長。在偏遠瑤鄉如何打通理論宣講“最后一公里”,是老大難問題,田萬載深知寓教于樂的道理。
“和農民朋友講理論、講政策,要編成故事來講,沒趣味可不行?!弊鳛榍逑幏沁z文化傳承人,田萬載根據宣講主題,以漁鼓、快板等形式宣講,如自編《北京喜訊到瑤寨》《唱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旋律》《瑤鄉贊歌》等節目,向鄉親們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同時,他還組織成立“清溪瑤傳統文化志愿演藝隊”,用老百姓聽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宣傳農村新風尚。
田萬載在江永縣黨校文化宣傳干部培訓班宣講。資料圖片
田萬載說:“我將清溪瑤修身治學、耕讀傳家、孝廉勤儉、尊老愛幼等優良家風祖訓與黨的二十大精神中關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相結合,樹立村民的文化自信,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源泉?!保▉碓矗貉霃V網 記者:李芳森)
2023年第一季度
田萬載入選“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