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季,在安徽師范大學校園,大學生記者與姚瑞相遇。在一群"90后"同學中,1986年出生的姚瑞看起來是那么的不同,用他的同學宋陽的話說:"他看起來有點滄桑,有點成熟。" 誰也不會想到,姚瑞是兩入安徽師范大學。他第一次考入安徽師范大學是在九年前。2004年姚瑞考入安徽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2006年因需要照顧生病的母親無奈選擇輟學。更出乎人意料的是,幾年后他又回到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學院,同一個專業,繼續著未完成的夢。這時距他第一次考入大學已經五年。姚瑞說,自己喜歡這個專業,喜歡這個學校,夢想當年在此戛然而止,也將在此重拾。
2004年,和所有的大學生一樣,姚瑞帶著喜悅開始了向往已久的大學生活。家庭所能給予姚瑞的并不多,姚瑞的母親也總是說:"這個家庭對于孩子來說是個拖累。" 2001年,姚瑞的父親因腸癌晚期去世,母親又患有嚴重慢性支氣管哮喘,那時的姚瑞還是十幾歲的孩子。脫去稚氣,挑起重擔,懂事的姚瑞開始艱辛地養家。為了補貼家用,他白天上課,晚上堅持送外賣,節假日、寒暑假時在超市做搬運工,甚至在高三復習沖刺階段時也未停止。 上了大學后,姚瑞仍然匆匆忙忙地奔波在多點一線,經常是從這個家教現場奔赴下一個家教現場。體弱多病的母親很是心疼,不顧姚瑞的反對,拖著病體自己擺了個早點攤,想給兒子減輕一些負擔。 大二的一天晚上,姚瑞帶完家教回家,發現母親呼吸十分困難,無法說話,他立刻撥通了120急救電話……一年的勞累讓母親的病情加重了。"當時醫生跟我說,要是媽媽再遲送來十分鐘就會有生命危險,當時我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覺得自己非常不孝,很后悔,不該讓媽媽出去賣早點。" 思考了很長時間,姚瑞最終無奈地選擇了輟學。對此,母親極力反對。為了安撫媽媽,姚瑞就一邊找工作一邊勸媽媽,跟媽媽說先在外面工作一段時間,然后再回學校完成他的大學夢。
輟學后的姚瑞從一個大學生變成了一個小學徒,工資只有500元,搬運鋼材時手磨破皮是家常便飯。工作時間是十二個小時,每天回到家里的姚瑞累得顧不上吃飯就躺在了床上,冬天的時候姚瑞的手上滿是凍瘡和傷口。"他從沒有說過累,但是我能看出來,他臉色不對,回來后就往床上一倒。"姚瑞的媽媽邊擦著眼淚邊說。姚瑞工作的小小作坊里,夏天酷熱難耐,冬天嚴寒刺骨,他帶去的飯往往不是餿了就是被凍得僵硬難以下咽。 盡管每天在工作中承受著難以言說的辛苦,姚瑞還是每天幫媽媽做好了飯菜,幫媽媽按摩以減輕媽媽的病情。姚瑞很細心,做事情也格外認真,為了幫媽媽按摩,他專門買了書回來自己學習按摩的技巧,一有空就幫媽媽按摩。 輟學后工作的那三年,讓姚瑞一次次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讓他更加堅定要回去讀大學。
2009年秋天,姚瑞再次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大學里。 "當我知道結果的時候我特地跑到學校,走在學校里覺得自己輕飄飄的,特別高興。"重新拾回自己當初的夢想,姚瑞的喜悅是別人無法想象的。他說:"現在有時候坐在班里會莫名其妙地笑起來。"姚瑞覺得一切就好像做夢一樣。因為姚瑞回到大學的路并不一帆風順。 決定考大學后,姚瑞辭去了在工廠的工作。當時姚瑞的工作漸漸穩定了,工資已經漲到1500元,母親的身體也漸漸好轉,但時隔五年,再次拿到高中課本,姚瑞發現自己居然看不懂。但是,渴望上大學的姚瑞依然選擇辭去工作,背水一戰。 距離高考只有七個月的時間,姚瑞"拼了命地學習",午飯、晚飯也是邊吃邊聽英語,甚至騎車回家的路上還一直背誦語文詩詞,晚上回家再次將白天上課的內容仔細復習一遍。除了學習,姚瑞還要堅持每天早晨送報紙,以解決自己的生活開支。由于過度疲勞,兩個月內姚瑞先后感冒六次。一天下午上完課,他突然感覺一陣眩暈,隨即倒在了地上,睜開眼睛已經躺在醫院里。從那以后,他每天都感覺身體沉重,很疲勞,家人勸他休息,鄰居勸他放棄,但是他沒有缺過一節課,輔導班的同學都說"他在拼命"。 當時親戚朋友雖然支持姚瑞,但是大家都不抱很大希望,覺得姚瑞要是能考個大專就不錯了,而七個月努力拼命的結果讓每一個人都大吃一驚。 重新回到校園的姚瑞比任何人都珍惜著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的同學王業生說:"姚瑞每次上課都坐在第一排,從大一一直堅持到現在,不管是選修課還是必修課。"每當看到有不認真聽課的同學時,姚瑞都會忍不住去提醒一下,用姚瑞的話說"學習真的是太重要了"。 姚瑞自幼患有哮喘、鼻炎和皮炎,身體虛弱,經常感冒發燒,這幾年記憶力也明顯減退不少,不服輸的姚瑞倔強地堅信勤能補拙。書桌上放著好幾張姚瑞背單詞時默寫的草稿紙,密密麻麻的單詞重重疊疊,向我們訴說著一個執著不肯認輸而又不屈服命運擺弄的男孩的抗爭。為了補貼家用,他現在仍然堅持清晨送牛奶,晚上帶家教。 采訪結束后,姚瑞很有禮貌地執意要送我們出門,到了小區門口,我們與他揮手告別。不經意地一轉頭,看見姚瑞正小跑著奔向家,我們都知道,他是放心不下獨自在家的媽媽,仿佛就是一秒鐘也不想讓媽媽孤單,怕媽媽出事。 姚瑞的同學說,姚瑞是一個很真實的人,他跟你我一樣,一樣平平凡凡一樣認真地對待生活,他又和你我不一樣,他對于夢想的執著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他對責任的定義超越了我們的理解。(供稿:中國文明網蕪湖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