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讓靈魂遇見光-中國文明網

謝謝你,讓靈魂遇見光

發表時間:2025-09-11 來源:中國文明網
字體:
打?。?/a>

  “看這豆角,誰能說句詩?”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扈胡鎮的一片田壟上,黃瓜垂如彎月,青椒綴似燈籠,董艷穿著藍布長裙,后背的汗漬洇成深色的云,手里舉著根翠綠長豆角。

  “豆角勾住藤蔓,怕它摔啦!” 稚嫩的聲音撞碎暑氣。有個孩子伸手想替她擦汗,袖口卻被豆角卷須勾住,田壟上頓時炸開一串笑,像撒了把銀珠子。

  這是鄉村教師董艷在田里給孩子們講詩的情景。20年了,這片土地不光長莊稼,還長著個念想——鄉村不是教育的洼地,是能長出光的沃土。

  董艷帶領學生們在田間地頭開展詩歌教學。李振欣 攝

  師者,是牽著蝸牛散步的人

  何為師?在董艷的教育詞典里,答案藏在對“教育本質”的追問與踐行里,也藏在她對詩歌最本真的理解中。

  2011年,因嗓子問題暫離語文課堂的董艷,成了校園里的 “旁觀者”。她看著低年級孩子在田埂上追蝴蝶時眼里的光,對比高年級學生面對提問時的沉默閃躲,心底翻涌著困惑:“為什么農村孩子越大越沉默?教育該是讓生命舒展,還是讓靈氣消磨?”董艷常于夜色中叩問,我是誰?我身在何處?我將往哪里?那時的她,已經在馮井鎮小學打磨了5年教學,卻始終沒找到  “教育幸?!钡拇鸢?。

  變化起源于學校成為新教育示范學校。本就癡迷詩歌的董艷,常利用閑暇研讀陶行知等教育大家的著作,新教育理念如同一束光,讓她突然看清了癥結:農村孩子的沉默,不是天性,而是缺少讓心靈綻放的土壤。而她鐘愛的詩歌,或許就是滋養這片土壤最好的養分。

  2013年身體剛恢復,她便重返課堂,帶著“用詩歌打開心靈”的決心接手新班。第一個要接的“燙手山芋”,是被學校拒收的智力障礙孩子小楠(化名)。家長紅著眼圈嘆“實在沒人要,就只能鎖家里”,董艷心一揪:“這娃,我收?!?/p>

  小楠在課堂從來坐不住,直到一次詩歌課,舒緩的音樂里,她忽然定在插圖前,手指輕按紙頁像在摸流動的調子。董艷抓住這束光,每天雷打不動留兩分鐘給她讀詩,從“月亮走,我也走”到“谷穗彎著腰”,一守就是800多個清晨。2016年元旦清晨。學生攥著皺紙沖進辦公室:“董老師!小楠會寫詩了!”紙上歪扭的字夾著圓圈波浪線,被孩子們七嘴八舌“翻譯”成:“太陽圓,新年好?!?董艷一把摟過帶著寒氣的孩子,懷里像抱著團最暖的光。

  為了讓更多孩子找到表達的勇氣,董艷研發了“遠方的詩”課程。孩子們把田埂上的觀察、星空下的思念寫成詩,她拍成照片利用QQ群發給父母。漸漸地,越來越多家長發來語音:“原來娃心里這么多想法”“這詩比分數讓我踏實”。

  剛小學畢業的梁若丹是多次在報刊發表詩歌的孩子,說起董老師教寫詩的日子,她的眼神里總漾著幸福的光,語氣里滿是快樂:“每次跟著董老師在詩田里寫詩,都像在和秋天、和土地聊天?!彼浀糜写螌?“給九月的詩”,起初握著筆不知從何下手。董老師沒有催促,只是指著田埂上飽滿的稻穗問:“秋天是什么季節呀?”一句話像鑰匙,突然打開了她的思路:“我想起路邊的小野菊,它們笑盈盈的,一定是看到農民伯伯收麥子時彎下的腰,才笑開了顏?!倍蠋煻紫聛?,看著她的眼睛說:“對了,這就是你心里的秋天呀?!?/p>

  這些細微的改變,讓董艷更加堅定對詩歌的信念。她常說:“詩人不僅浪漫,有情懷,更有虔誠。尤其兒童詩,文字干凈,心靈干凈,讀的人能被這份純粹打動,靈魂也會受到洗禮?!苯逃皇枪噍斨R的容器,而是用干凈的文字點燃心靈的火種。正如她在詩里寫的:農村孩子的心靈,像鄉土里的種子,只要給點陽光和雨水,就能長出驚喜。

  董艷帶領學生們在田間地頭開展詩歌教學。李振欣 攝

  師者,是讓鄉土長出光的人

  何以為師?董艷的答案,藏在兩面墻的文件柜里,更藏在從“困惑”到“堅定”的蛻變里。

  走進董艷的辦公室,整面墻的文件柜映入眼簾,格子里整齊碼放著貼著標簽的檔案袋,“2010年教學日志”“2013年鄉土課程設計”“學生詩集手稿”…… 標簽上的字跡工整,邊角卻因常年翻動有些磨損。最上層的檔案袋里面裝著她的教案,紙頁上滿是紅筆修改的痕跡,是她打磨課堂的見證。那時的她,堅信“把語文課教好”就是全部,為了磨一節公開課,能在寢室里模擬十幾次。直到遇見新教育,她才跳出“知識本位”的框框:“教育該扎根土地,而不是懸浮在空中?!彼瓦@樣,在教育的世界里不斷學習如何做一名與時俱進的鄉村教師,在鄉村教育的百花園中品嘗做鄉村教師的甘甜。

  2013年的檔案袋里,最厚的一疊是《鄉土樂童語》,紙頁邊緣卷如波浪。那是她帶著學生在麥地里、秧田旁、小河邊“讀自然”的記錄,里面貼著孩子們用麥穗、樹葉拼貼的 “詩畫”,歪歪扭扭的字跡里滿是對鄉土的熱愛。有人質疑:“把課本教好就行,整這些虛的干啥?”她不辯解,只把孩子們的詩貼在教室后墻——“稻谷們,齊心協力,忙活了一個春天,為夏媽媽織了一件金衣裳”“稻草人站成了爺爺的模樣”,這些帶著泥土氣的句子,本身就是對“干凈詩歌”最好的詮釋,成了最有力的回應。

  2015年,沿海名校帶著優厚待遇拋來橄欖枝時,她確實心動過。那天晚上,她翻看著檔案袋里的詩稿,突然想起小楠舉著“詩”奔跑的樣子,想起家長們從“不理解”到“主動參與”的轉變。她在黑板上寫下:“我的根在這里/我的詩在這里/我的孩子們在這里......”粉筆末落在藍襯衫上,像撒了把故鄉的土。那一刻,她徹底明白:自己追尋的“教育幸?!?,不在遠方的光環里,而在鄉土的煙火中,在孩子們干凈的詩行里。

  為了讓這份“鄉土教育”生根,她帶著學生一镢頭一镢頭開辟出“詩田”。春種油菜花,夏種向日葵,每個花苞上都系著詩簽。最高的那株向日葵掛著泛黃紙片,是2013年她寫下的:“教育不是灌輸,是讓鄉土里長出光來?!比缃?,這束光已照亮更多角落——新教育螢火蟲六安站帶動家長轉變觀念,“董艷名師工作室”讓30多名年輕教師成長為骨干,連當初質疑她的同事,也開始帶著學生觀察田埂上的變化。

  學生的詩歌作業與讀書筆記。李振欣 攝

  師者,是把心種在地里的人

  以何為師?董艷的行動給出了答案:以鄉土為教材,以真心為鑰匙,以堅守為底色,更以詩歌為橋梁。

  20年來,她帶著孩子們共讀了600多首童詩,自己寫下1000多首贈詩陪伴成長。其中30多人的作品登上《少年詩刊》等刊物。在安徽省校園讀書創作活動中,她指導的學生一舉捧回3個一等獎——這些成績,曾是當地農村學校從未有過的突破。

  “未來的詩要寫給遠方,這遠方指的是什么?又想帶著孩子們的詩走向何方?”面對記者的問題,董艷目光柔和而堅定,稍作思索后娓娓道來:“這遠方,其實就是未來的自己,未來的自己遇到的一群群孩子們。這些年,孩子們在詩里種下了夢想、希望與成長,我想把這些美好的文字收集起來,裝訂成冊?!边@本承載著無數美好與期待的詩集,名為《我們在鄉村大地上寫首詩》。其中,100首出自董艷所帶的兩屆學生之手,每人一首,一字一句都飽含著鄉村孩子對世界獨特的觀察與純真的情感;另外100首則是她的傾心創作,記錄著與孩子們相處的點滴、對鄉土教育的執著堅守。

  風穿過窗欞,吹動紙頁,像無數個孩子在輕輕念:“詩田深處,有花開了?!?而那個彎腰系詩簽的身影,早已成了這片土地上,最穩的坐標——一輩子學做鄉村教師,一輩子甘做鄉村教師。(供稿:安徽省文明辦 記者:楊慶云)

董艷榮登

2025年首次“中國好人榜”

謝謝你,董艷

也祝所有的老師們

教師節快樂

【責任編輯:高晟寒】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