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首次“中國好人榜”發布引發網友關注——“他們都是新時代璀璨星河中閃亮的星”
“當時下著大雨,高速公路旁的山道上發生了塌方,正當我揮舞雙手拼命攔停后面開來的車子時,一回頭卻看見自己的車子被結結實實地埋在了泥石里,那一刻,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涌了出來,我抹了一把臉,也不曉得是淚水還是雨水,來不及多想,我又接著去攔停其他的車子?!苯?,“中國好人”代表熊金華向記者講述了自己見義勇為的經歷。
2024年7月,重慶大叔熊金華在發現滬蓉高速長萬段出現邊坡溜塌后,奮不顧身地攔停雙向車道的百余輛車,避免了后續事故發生,可他自己的救援車卻被掩埋。此事經報道后引發網上網下多方關注。今年6月24日,熊金華榮登“中國好人榜”,并在當天參加了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的2025年首次“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經各地推薦、網友評議和專家評審等環節,本期共有152人(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身邊好人光榮上榜。
上榜好人中,有扶危濟困,堅守公益之路二十載的愛心駕駛員關立平;有路遇車輛側翻起火,果斷出手挽救兩人生命的好男兒陳潮;有守望鄉土踐諾言,呵護詩意童心的女教師董艷;有沖在救災一線,用行動告慰逝者的村支書次仁平措;有二十余載照顧老小,詮釋“孝悌”的“好媳婦”袁懷玉……他們是千千萬萬身邊好人的代表,是平凡人中的不平凡者,彰顯了新時代中華兒女的堅定使命擔當和奮發昂揚精神。
和熊金華一起,多位往期“中國好人”代表登臺分享自己的動人故事。
“我在六尺巷邊出生成長,又在六尺巷社區工作了20多年?!卑不帐“矐c市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張耘表示,“這些年,我們創辦了六尺巷劇社,并通過創設志愿講解服務隊、拓展了黨群服務站等創新方式,讓禮讓、包容、和諧的美德風尚從小巷飛往更大天地?!?/p>
張耘還分享了一則小故事:就在不久前的六尺巷老舊小區改造中,他們幫助化解了一起因排水管道鋪設引發的鄰里矛盾?!拔揖褪墙栌昧呦锕适?,引導雙方換位思考,適度退讓,最終得以化解矛盾。如今,類似這樣的六尺巷禮讓新故事,在桐城層出不窮?!睆堅耪f。
“這條長約百米、寬僅兩米的小巷不僅見證了數百年前一段你謙我讓的佳話,還記錄著桐城不斷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社會治理智慧的實踐?!睆堅耪f。
廣東科技學院的學生曹楚文,推著輪椅上的哥哥來到了交流現場。這個還不滿20歲的年輕人,已經背著哥哥在求學的道路上行走了11年,成了哥哥的“雙腿”。
原來,哥哥曹海均小時候因病殘疾,曹楚文便日復一日地背著哥哥一起上學,背著哥哥到教室、背著哥哥上廁所、幫哥哥穿衣洗漱打飯……兄弟倆互相鼓勵支持,以堅強意志和不懈努力堅持完成學業,并于2024年一同考入廣東科技學院,延續著感人的兄弟扶持情。
“希望哥哥因為我的陪伴,眼中多些希望,臉上增添點笑容?!边@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曹楚文堅持多年的緣由。而對弟弟榮登“中國好人榜”,曹海均非常欣慰:“是弟弟的陪伴讓我重新振作前行,變得更加堅強、自信。我們以后還將一起繼續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p>
梁建祥,一位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馬坪鎮回龍村的“新農人”,通過返鄉創業成功探索出一條“興農路”。他憑借養殖產業,免費向鄉親們傳授乳鴿養殖技術,又建立了甘蔗良種繁育基地,每年為全縣提供1萬余畝甘蔗脫毒種苗,和鄉親們一起闖出了一條致富路。每年重陽節,梁建祥還會給老人送鴿子粥,這樣的善舉一做就是11年,不僅贏得了廣泛贊譽,還榮獲了全國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
“看到這張紅旗渠通水慶典的照片嗎,拿著獎狀的年輕人就是我??!”在紅旗渠紀念館的展廳,河南省林州市第一實驗小學退休教師、紅旗渠建設特等模范張買江自豪地告訴記者。
張買江的父親張運仁是紅旗渠的首批建設者,不幸犧牲在建設工地上。張買江的母親是個剛強的女人,她把孩子送到工地上,并對他說:“買江啊,你爹沒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帶回來。帶不回來水,你就不要回來!”帶著對母親的承諾,張買江走上了紅旗渠工地,一直到工程建成通水。
張買江記得,那天紅旗渠的水流到他們村時,他的母親坐在水邊,一晚上靜靜地看著,一夜沒合眼。第二天,張買江把全村的第一桶水挑在肩上時說:“娘,我把水帶回來了?!蹦且豢?,母親放聲痛哭,對著遠處喊道:“老張啊,你的大兒子把水挑回來了!”
“中國好人”不圖回報的溫暖善行,用堅守、責任、勇敢、愛心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成為最動人的風景。有在線觀看直播的網友留言:“身邊的平凡英雄越來越多,他們都是新時代璀璨星河中閃亮的星!”
如今在重慶,熊金華為了救人損失了相伴多年的救援車輛后,相關部門和公益組織都向他頒發了慰問金,加上車輛的補償金,他購買了新的救援車輛——新車加上救援設備,共花費了16萬余元。
“攔車的時候沒多想,在當時那種緊急情況下,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救人。以后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還會出手?!毙芙鹑A說。
張買江的事跡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如今,張買江在退休后成為紅旗渠干部學院的特聘講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紅旗渠的故事,傳承紅旗渠精神。而他的兒子張學義從小聽著紅旗渠故事長大,長大后也加入到管渠護渠的隊伍中來。
“我就是希望他看好渠,護好渠,管好渠,用好水。只要心中有信念、有追求,就能夠戰勝困難與挑戰?!睆堎I江說。(記者 葉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