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德建,男,1961年1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永濟市卿頭鎮張坊村村民。杜德建是一位退休鄉村教師,1981年,他將婚房改造成家庭圖書館,自費購買書籍和報刊,歷經44年,館藏圖書達4.6萬冊,價值超40萬元。他通過“借一帶一”等方式吸引村民借閱,助力近萬名群眾學到致富技能,推動鄉風文明。他還成立農民夜校,編寫文藝節目,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投身青少年教育,關愛留守兒童。杜德建用知識和奉獻為鄉村帶來希望,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榜樣。杜德建曾榮獲“鄉村閱讀榜樣”“全國萬村書庫工程先進個人”“全國青年科技傳播活動先進個人”“山西十大藏書家”“山西省十大功德人物”等榮譽。
傾囊筑館 點燃書香火種
1981年,身為鄉村教師的杜德建,雖家境困窘,卻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為用閱讀和培訓武裝農民頭腦,毅然將婚房改造成書屋。他四處湊錢買書,自制書架,成立了家庭圖書館。
與硬件設施的困難相比,怎樣才能讓農民主動走進圖書館看書,才是最讓杜德建“頭疼”的事。有人出于好奇,轉一圈就不再來了;有人覺得書報內容比較枯燥,看不了幾頁就走了;還有人說,咱一個農民,不想干啥大事業,少了你的圖書館,照樣種田……為了讓村民們能主動自發地來借書看報,杜德建想盡辦法。自費買電視、邀請村民搞活動,慢慢地,有人主動上門借書,他又提出要“借一帶一”也就是借書不收費,但要帶一個讀者來。
自此,杜德建踏上了長達44年的書香之旅,每年自費訂閱報刊、購買圖書。如今,家庭圖書館已擁有報紙968種、期刊326種、圖書4.6萬冊,價值超40萬元。2016年,條件改善后,他將大部分圖書遷至新蓋二層樓,為讀者營造了冬暖夏涼的閱讀環境。
領航致富 帶動周邊蛻變
杜德建的家庭圖書館一直免費對群眾開放,不僅吸引了卿頭鎮和永濟市的村民,周邊縣(區)的人也慕名前來借書。他還創新性地讓圖書“走出去”,館里常年有2000余冊圖書在外“漂流”,讓知識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
在這個圖書館里,近萬名群眾學到了一技之長,找到致富門路。卿頭鎮王村農民樊巧玲種植12畝葡萄,卻因產量低,三年未賺到錢。來到杜德建的圖書館惡補農技知識后,如今她種出的葡萄年年果大味甜,在地里就被收購。像樊巧玲這樣受益的群眾多達近萬人,他們通過閱讀館內的農業科技書籍,掌握了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實現了增收致富。
同時,杜德建深知法律知識對于村民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性。多年來,他注重引導村民學習法律知識,使得100多戶家庭能夠運用法律武器有效維護自身權益。在杜德建家庭圖書館的帶動下,張坊村的鄉風民風發生了顯著變化,當地人居環境、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起來。
延伸服務 滋養鄉村精神
為了更好地服務鄉親,杜德建不斷深化家庭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他細心收集整理各類報紙上的惠農知識,精心編輯成小報,半個月整理一期,免費送給群眾,讓鄉親們能夠及時獲取最新的農業資訊和實用技術。此外,他還成立了農民夜校,針對農民的實際需求進行科技培訓。
在當下快節奏的信息時代,這家農民家庭圖書館依然充滿活力,總有不少忠實讀者前來借閱。面對新興媒體對紙質媒體的沖擊,他積極求變,將家庭圖書館與村里文藝宣傳隊緊密結合,為宣傳隊編寫詩歌、快板、三句半等,創作如《扁鵲神醫》《我們村里變化大》等戲劇,在周邊上演百余場,吸引數百群眾觀看,為村民生活增添樂趣。同時,利用圖書館組織學生開展圖書演講會、詩歌朗誦會,《我為環保做貢獻》等節目榮獲市一、二等獎,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
杜德建還積極投身青少年教育工作,不辭辛勞,用一個月踏遍卿頭鎮每個村莊,與干部、農戶交流,摸清全鎮共有留守兒童底數,精心制定關愛留守兒童規劃與措施,每逢元旦、六一、國慶等節日,都會送去圖書和慰問品。他用不懈奮斗為鄉村帶來溫暖與希望,成為眾人敬仰的榜樣。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面對贊譽,他總說:“我一個人苦點沒啥,只要孩子們能讀上書,鄉親們能用知識改變生活,這輩子就值了!”
杜德建雖已退休,但他仍堅守在鄉村閱讀推廣一線。四十余載,他從未離崗,每天大清早依然習慣性地為家庭圖書館開門迎客,步伐依舊鏗鏘有力。他用四十多年的堅持,詮釋了知識的力量和奉獻的價值,成為鄉村文化振興道路上的一座燈塔,引領著更多人在書香中前行,共同邁向富裕、文明的新生活。(責任編輯:高晟寒 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