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永周,男,1944年11月生,云南省保山市騰沖市固東鎮居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皮影戲(騰沖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劉永周自幼學習皮影制作與表演技藝,數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皮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他創新皮影戲表演形式,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結合,創作新劇目,推動皮影戲走向國際市場。他還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培養年輕傳承人,傳播皮影文化。劉永周曾榮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云南省民族民間高級美術師”等榮譽。
光影之下 數十年初心未改的堅守
自幼時起,劉永周便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潛心學習皮影制作與表演技藝。從最初的一刀一鑿,到后來的精雕細琢;從生硬的動作模仿,到聲情并茂的演繹,他在無數個日夜中反復練習、琢磨,不畏嚴寒酷暑,專注于皮影靠子的繪制,漸漸賦予了皮影鮮活的生命。
1977年,皮影戲班的恢復政策尚不明確,劉永周懷揣著對皮影戲的熱愛與擔當,全身心投入到戲班的重建中,近半年時間,他日夜趕制近百籠靠子,讓劉家寨的皮影戲再次在夜晚的燈光下煥發生機,吸引了無數村民前來觀看,萬人空巷的熱鬧場景,是對他堅守與付出的最好回報。
如今,他率領的劉家寨皮影劇團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劉永周創作的各類皮影靠子也成為頗受喜歡的民間藝術品,有些甚至漂洋過海,為外國友人喜愛和收藏。
從“手藝人”到“創藝人”
1996年,云南省委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口號,為皮影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劉永周開始大膽嘗試對騰沖皮影進行改良。他將皮影戲的幕布從傳統的1.67米擴大到3.7米,把最大只有30多厘米高的“靠子”增大到70多厘米,并稱之為“云南大皮影”。在人物造型上,他吸收影視劇中特型人物造像的精華;在色彩運用上,借鑒中國工筆畫色彩,使靠子的構圖、著色更加完美,圖案雕鏤更加精細,線條更加流暢,整體形式更加華麗嚴謹。
同時,劉永周不僅把騰沖民間故事《大救駕》《翡翠傳說》等創作成皮影戲。同時,為了能更好地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和方針政策,還創作了《稅緣結義親》《軍民魚水情》《龜與鶴》等新劇目,并開始為皮影戲打上字幕,使用先進的聲光電技術,為皮影戲的傳承與發展不斷探索新形式。
“老手藝”煥發新生機
為了讓皮影戲適應現代社會,劉永周積極探索文創之路,制作版畫皮影靠子,與旅游公司合作創作新劇目。他到發達地區學習考察,參加各級比賽會演,不斷吸收其他地方皮影戲的優點,豐富騰沖皮影戲的表演形式。為了擴大皮影的影響力,劉永周不僅把家傳的獨門絕技傳給了許多外姓弟子,甚至于慕名而來的愛好者,他也悉心傳教。
2007年,“永周皮影制作室”在騰越古鎮掛牌成立,工作室集制作和銷售于一體,先后培養了20余弟子從事皮影事業。并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成立“永周皮影館”,一方面以騰沖皮影戲的傳統制作工藝和表演藝術為背景,大力培養制作皮影工藝品和表演皮影戲的年輕傳承人,并為演員和藝人提供場地和條件,新老結合,開設專業表演戲院。一方面打造最新的皮影展現形式——4D皮影,并編寫出《騰沖往事》等全新劇本。
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近距離地接觸并學習非遺,感受皮影的獨特魅力,劉永周邀約戲班骨干組建“皮影傳承”志愿服務隊,以文化為媒,通過“皮影+文明實踐”的形式,大力宣傳騰沖皮影戲的起源、歷史及傳承。一方面在皮影傳習館開設“非遺小課堂”,并深入各中小學開展“皮影進校園”活動,讓青年學子與古老藝術進行“親密接觸”,讓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種子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發芽。一方面走村串寨開展“非遺近在身邊”活動,為群眾提供“點單式”的皮影表演與制作培訓,廣泛調動廣大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讓群眾從臺下轉到臺上,成為傳承和弘揚非遺的主人翁,共同參與到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工程中來。近兩年,劉永周及其團隊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50余場次,服務群眾超過8000余人。(責任編輯:高晟寒 劉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