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義-中國文明網
姓名: 劉宏義
事跡: 三十多年堅守治沙一線 描繪邊疆綠色生態畫卷
類別: 敬業奉獻
省份: 內蒙古自治區
時間: 2025年第二次“中國好人榜”
發表時間:2025-06-20 來源:敬業奉獻
字體:
打?。?/a>

  劉宏義,男,1965年11月生,中共黨員,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技術員。劉宏義始終堅守在黃沙漫卷、條件艱苦的戈壁治沙一線。他不僅改善了生態,更為農牧民開辟了可持續致富之路,助力嘎查集體經濟從不足1萬元壯大到320萬元,讓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相得益彰。劉宏義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內蒙古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

  青春獻治沙

  1986年,剛從內蒙古扎蘭屯林業學校畢業的劉宏義,面對家鄉阿拉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毅然放棄了城市優渥的工作機會,選擇回到條件艱苦的阿拉善左旗吉蘭泰國營治沙站。彼時的阿拉善,全盟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94%是生態脆弱區,黃沙吞噬牧場,牧民們被迫背井離鄉??吹竭@些,“打骨子里就不服輸”的劉宏義卻堅定了大漠植綠的信念,并立下錚錚誓言:“一定要讓荒漠披上錦繡!”

  此后,他一頭扎進沙漠,全身心投入到防沙治沙事業中。白天,他頂著烈日在火熱的沙海中跋涉、測量、記錄;夜晚,他在簡陋的宿舍里研讀治沙專著,汲取老一輩科學家的智慧。劉宏義回憶說:“沙塵暴一來遮天蔽日,狂風裹挾著沙子,像刀子一樣割在臉上?!钡@些困難,絲毫沒有動搖他治沙的決心。

  創新促發展

  1998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后,阿拉善地區的生態建設也搭上了這列快車,但全旗八個國營林業場(站)卻沒有苗木可供。面對苗木短缺的難題,劉宏義率先在自家“工資田”里開展梭梭等沙生植物的種植試驗。由于沒有技術和經驗,劉宏義培育的梭梭苗連續3年都失敗了,“試驗了很多次還是失敗了,沒辦法我就干脆把家搬到了育苗地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細致地記錄下沙棗、梭梭等苗木的生長參數,精心對比、反復推敲,而且還跑去甘肅、新疆等地方考察學習,想著總有成功的時候?!?/p>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700多個日夜的反復研究,劉宏義成功繁育出多年來在阿拉善地區丟失的沙生植物苗木,并用兩年時間總結出《阿拉善干旱荒漠地區梭梭造林及育苗技術》。在他的帶動下,阿拉善左旗一躍成為內蒙古最大的沙生植物育苗基地,育苗品種增至10多種,年產量突破4000萬株,年產值達400多萬元。

  飛播造林是阿左旗防沙治沙的主要手段之一。2007年,劉宏義接過飛播接力棒,發現飛播作業中存在諸多難題。他反復試驗,大膽創新,成功將GPS導航技術應用到飛播造林外業工作中,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善了工作環境。他還深入鉆研,攻克了落種不均勻、種子位移等技術難題,并斬獲兩項國家專利。面對中高大沙丘飛播造林成效差的困境,他采用機械沙障技術,成功找到了破解之道。截至2024年,阿左旗飛播造林面積達639萬畝,其中劉宏義主導完成417萬畝,占全旗總飛播面積的65.3%。植被覆蓋度顯著提高,原本流動的沙丘趨于固定或半固定狀態。一條條“綠色長城”拔地而起,牢牢阻擋了沙漠的擴張,形成了“綠帶鎖黃龍”的壯麗景觀。

  初心映使命

  2012年,劉宏義擔任烏日圖霍勒嘎查駐村第一書記。面對當地惡劣的造林條件和梭梭生長不良的現實困境,他帶領林業工作站技術團隊迎難而上,大膽嘗試飛播花棒試驗。經過精細的管護和科學的規劃,花棒的成活率遠超預期,成功形成了一片穩定生長的生態林帶。種植花棒成功后,劉宏義進一步科學規劃了《阿拉善左旗“百萬畝”花棒采種基地建設項目》,為偏遠地區的生態建設、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和農牧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他的指導幫助下,當地許多牧民積極投身花棒種植,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在劉宏義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9年時光里,他帶領團隊推廣花棒種植,打造生態林帶,推動當地生態旅游業蓬勃發展。村民們都高興地說:“劉書記來了之后,帶領我們種植花棒,不僅改善了環境,還吸引了很多游客?,F在收入比以前多了好幾倍?!备虏榈募w收入積累,也從最初不足1萬元增長到320萬元。

  如今,劉宏義依然堅守在治沙一線,他的身影在戈壁灘上顯得格外高大。談到今后,劉宏義說:“希望繼續為阿拉善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阿拉善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保ㄘ熑尉庉嫞簞⒊` 王浩洋)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