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珠,男,藏族,1963年6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第一中學退休教師。這位來自西藏那曲市比如縣的普通教師,在青藏高原與成都平原之間,用17年時光為無數藏族同胞鋪就了一條溫暖的就醫之路,用堅守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病房里的“撐傘人”
2006年,桑珠因病赴成都求醫。在華西醫院,因語言不通、就診流程不熟,他的看病之路并不容易——嘗試了3次才順利掛上號,不熟悉醫院位置找診室也花了些時間,就診時因溝通不暢更是滿臉焦慮。治療期間,他目睹更多藏族同胞跟他一樣的困境:找不到路、溝通有困難,甚至還有人因看不懂醫囑錯失治療良機……“淋過雨的人,總想為他人撐傘?!鄙V榘迪聸Q心:要為同胞掃清就醫路上的障礙。
2008年寒暑假,桑珠開啟“第二職業”:自費往返川藏,義務為藏族患者當向導。他手繪《蓉城就醫攻略》,標注23家醫院的優勢科室;背包里常年備著藏漢雙語醫療手冊,甚至精確丈量華西醫院門診樓到住院部的893步路徑。
穿梭診室的“生命向導”
清晨的掛號窗口前,總能看到桑珠忙碌的身影。他像精密導航儀般規劃就診路線:先掛哪個科室、何時取檢查報告、如何避開人流高峰……從機場接機到安排食宿,從翻譯病情到陪同檢查,這位“全職向導”將每個細節做到極致。
誤解與考驗也經常發生,“最怕被當成醫托!”桑珠苦笑——他曾因帶著十幾位患者穿梭診室,被保安人員誤會過;因為反復帶患者進入診室,也被質疑過,他便掏出教師證逐一解釋。
最忙碌的夏季,桑珠日均輾轉門診樓12趟,運動步數常年“霸榜”朋友圈。為提高效率,他還借鑒了“分級導診”的方法——輕癥患者推薦??漆t院,危重病人優先華西資源。17年沉淀,讓他練就“特殊本領”:能看懂CT片,解釋血常規指標。牧民捧著腰椎核磁共振報告發抖時,他指著片子比喻:“就像駿馬跑久了蹄鐵會磨損,配合治療能好轉?!睂I解讀讓隨行醫生豎起大拇指。
醫患間的“溫暖紐帶”
桑珠的善舉,不僅為患者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也逐漸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接受過他幫助的3700余名患者,有人康復后送來風干的牦牛肉,有人邀請他去草原做客。最讓人觸動的是位胃病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緊緊握著他的手說:“你讓我在異鄉找到了家的溫暖?!?7年間,桑珠收到患者送來的錦旗500余面。
在問及堅持的動力時,這位藏族漢子望向診室外的木蘭花:“每次看到患者方便就醫,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終于找到了方向,覺得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贝喝デ飦?,桑珠依然奔波在醫院的走廊里,用蹣跚的腳步連接著醫患之間的溫情。(責任編輯:劉朝靈 鄧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