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朝興,男,1943年3月生,中共黨員,國家級首批“非遺”龍泉青瓷傳承人。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朝興始終將“傳承”視為自己的使命。他設立工作室,開展研討授課活動100多場,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創作經驗。多年來,他培養徒弟超過500人。每年,他都會免費接納數十名美院學子入駐工作室,親自傳授核心技藝,還自掏腰包扶持青年創作者。徐朝興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浙江好人”等榮譽。
磨平了指紋 換回精彩的青瓷人生
1956年,13歲的徐朝興跟著父親,步行八十多里山路前往陶瓷廠當學徒,師從李懷德,就此叩開了青瓷這一神秘而廣闊的大門。1957年,浙江省開始研制仿古瓷,徐朝興成為“攻關小組”里年齡最小的成員。正是這次經歷,讓他與龍泉青瓷結下了深厚的緣分。此后,他秉持著嚴謹的制瓷態度,潛心鉆研、力求創新。
1980年,組織破格提拔徐朝興擔任龍泉青瓷研究所所長。20世紀90年代以后,徐朝興的探索方向轉向了青瓷工藝材料的開拓,先后研發出哥弟絞胎、哥弟混合、象形開片、露胎裝飾、青瓷玲瓏、點綴紋片、灰釉跳刀等新工藝。經過六十多年的苦練與積累,徐朝興練就了一手在青瓷界獨樹一幟的絕活——“跳刀”。跳刀,就是在高速旋轉的坯體上,通過抖動刀具,運用剮、刻、拉等技法,將成千上萬的線條和點狀紋飾刻畫在坯體上,形成效果各異的裝飾圖案。徐朝興說:“做跳刀得屏住呼吸,一口氣完成。往往一刀失誤,后續的刀法就全亂了。一個菱口碗,里里外外全部完成跳刀工藝,得劃上萬刀?!边@看似幾秒鐘就能完成的操作,他卻修煉了六十余年。很多人看到徐朝興制作的菱口碗,都驚嘆這跳刀紋飾像是電腦刻出來的。
由于長年累月與泥巴打交道,進行拉坯、修坯等工作,徐朝興手上的指紋都磨沒了,正是這“磨平”的指紋,成就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他的作品連續多年在全國陶瓷評比中榮獲第一名。
傳承授業 他是一部“青瓷百科全書”
“第一要執著,第二要堅守,第三要傳承”,69年來,徐朝興始終專注于陶藝這一件事,用這樣的“工匠精神”踐行著自己的陶藝人生,以實際行動引領著一代代新瓷人。他一直期望徒弟們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徒弟更是如此。他堅持每天5點鐘起床,充分利用早晨這寶貴的3小時進行創作。無論寒冬還是酷暑,他都爭分奪秒,把每一分鐘都當成兩分鐘來用,合理安排時間,高效完成工作并傳授技藝。徐朝興說:“收徒就得對人家負責,我的徒弟必須是真正熱愛青瓷、善于思考的人?!?/p>
如今,他門下有徒弟500多人,其中3人獲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8人是正高級工藝美術師,3人擔任博士生導師,還有數十人被評為省工藝美術大師。
不遺余力 用一生振興青瓷文化
八十多歲的徐朝興,常常戲稱自己為“80后”。如今,他仍不遺余力地讓更多人了解青瓷、愛上青瓷。2016年,為了更好地傳播龍泉青瓷,徐朝興帶著徒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為期半個月的“青瓷傳承與復興暨徐朝興從藝60周年作品展”,展出了兩百余件代表作。展覽從青瓷的歷史與發展脈絡、燒制工具與材料、燒制技藝與文獻資料等多個方面,全面介紹了龍泉青瓷的整體面貌。徐朝興還自費出版了1.5萬余冊《青之夢,瓷之道——徐朝興師徒精品集》作品集,這些書并非用于售賣,而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龍泉青瓷。該書分為傳承、創新、發展三個篇章,對于總結青瓷創作經驗、展示精湛藝術成果、傳承弘揚青瓷技藝,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如今,八十多歲的徐朝興仍然奔波在路上。凡是與龍泉青瓷有關的文化活動,徐朝興都會積極參加,不遺余力地推介龍泉青瓷。(責任編輯:郭雯 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