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衛平,男,1963年1月生,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詩詞學會副會長、小浦鎮文聯主席。馬衛平幾十年如一日扎根鄉村,他一手打造了岕里文藝志愿服務隊,還創辦了“小京班”來傳承國粹藝術,其團隊成果斐然,曾8次登上中央電視臺的舞臺。他帶領團隊積極參與八都岕的文旅融合工作,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基因,搶救并挖掘瀕危的婚俗文化,精心打造了“岕里婚慶”民俗項目。在他的努力下,岕里婚慶博物館獲評“浙江省五星級博物館”,還帶動景區年增收1000萬元,長興縣小浦鎮方巖村也因此被評為歷史文化村落。馬衛平曾獲“和平杯”少兒京劇杰出貢獻獎、浙江省“藝術鄉建”帶頭人、“浙江好人”等榮譽。
岕里京腔的“文藝復興”
20世紀50年代初,長興縣小浦鎮方巖村的村民自發組織成立了全縣首個村級藝術團體——方巖京劇團。當時,這個僅有100多名勞動力的山村,竟有80多人加入劇團,方巖村也因此被譽為“浙北京劇戲迷村”。然而,進入21世紀初,隨著年輕人紛紛離鄉,戲臺上只剩下耄耋之年的老者,京腔面臨著“消失”的危機。資深戲迷馬衛平感慨道:“必須培養接班人,不能讓戲迷村的文化斷層了?!?/p>
2002年,馬衛平與幾位老戲迷商議后,組建了岕里文藝志愿服務隊,并向方巖完小提出創辦“小京班”的建議。起初,家長們并不支持,志愿隊成員便翻山越嶺,挨家挨戶進行家訪勸說;沒有教室和教師,志愿隊就找塊空地自己教學;缺少道具和服裝,幾位大老爺們還學起了針線活,自己動手制作……就這樣,春去秋來,23年過去了,“小京班”的志愿團隊從最初的草根班子逐漸變得專業起來。這個“完全零收費”的課后戲曲班,先后讓300余名兒童登上了央視舞臺,走出了3位國家二級演員,還幫助167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通過藝考改變了命運。當稚嫩的童聲在方巖村的戲臺上響起,這個沉寂已久的村莊終于再次煥發出了文藝的氣息。
岕里民俗的“涅槃重生”
“馬老師,以前岕里熱鬧喜慶的嫁娶民俗,能不能也像戲腔一樣恢復往日的熱鬧呢?”2014年,一位村內老者的偶然詢問,讓馬衛平心中一動:“這不就是我們文藝志愿隊該做的事嗎?”只要有心,事情就一定能做成。此后8年,馬衛平帶著隊員們開啟了“文化尋根”之旅。為了完整記錄“岕里婚慶”的流程和細節,他翻山越嶺,走遍了23個自然村,還在縣檔案館泡了整整142天,翻閱了上百萬字的史料。各懷才藝的志愿隊員們也紛紛加入岕里婚俗演出的排演中,合力將從明清時期傳承至今的婚俗進行了體系化的展示……當首秀當天嗩吶吹響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為之動容。這個瀕臨失傳的文藝項目,終于“涅槃重生”了。
婚俗演出的場地也被改造成了集岕里婚慶博物館與鄉村文化大禮堂于一體的“文藝根據地”。村民們紛紛自覺參與志愿服務,“杏福大媽”志愿隊也應運而生。她們在這里和村民們過大年、慶端午,還宣講移風易俗新風尚……8年前的馬衛平或許不曾想到,岕里婚俗這個文藝項目的成功“復活”,會成為鄉村文化挖掘與打造的典范案例,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機遇。
岕里生活的“杏?!鄙?/strong>
岕里婚俗1.0版本取得巨大成功后,馬衛平并未止步,他又創新推出了三道茶、紅繩祈福等沉浸式互動體驗,將原本的單線式打卡游覽升級為環線式的2.0體驗版本,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如今,岕里婚俗已成為移風易俗的典范,形成了完整的婚慶產業鏈,吸引著周邊各個鄉鎮的新人慕名而來;更有不少青年選擇到這里創業,鄉村美術館、鄉村咖啡館、鄉村研學等新興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點亮了鄉村的藝術生活。如今的方巖村,村民們通過參與婚俗演出每年能增收2000多元;八都岕景區因文旅項目的引入,年增收超過1000萬元;“杏?!敝驹笀F隊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從42年前的幾個人發展成了幾百人的大家庭,服務累計惠及上百萬人次,形成了全域性的品牌……
退休后的馬衛平又擔任起了縣文化特派員,生活依舊充實而忙碌。他為志愿隊創作了將垃圾分類知識融入京劇唱段的傳唱作品,為“杏福大媽”團隊改編了傳統攤簧用于政策宣講,還為村文化禮堂編寫了《岕里家訓》,傳承家風文明……在他的影響下,身邊的“文藝圈朋友”也紛紛加入鄉村文藝創建中來,為方巖村培養出了一大批本地畫家、攝影師……(責任編輯:郭雯 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