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遠海,男,1956年2月生,中共黨員,十堰市鄖西縣店子鎮瓦架子村村民;樂文喜,女,1955年7月生,十堰市鄖西縣店子鎮瓦架子村村民,二人系夫妻關系。姜遠海自幼與爺爺奶奶、姑姑共同生活,姑姑雖然先天聾啞、智力殘疾,卻以母性本能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愛。1978年,他與樂文喜結為夫妻,將姑姑接到家中贍養。他們視姑如母,甘守清貧,幾十載寒來暑往,89歲高齡的姑姑在呵護下安享晚年。姜遠海、樂文喜曾獲“湖北好人”等榮譽。
是姑姑更是“母親”
姜遠海出生時,20歲的姑姑因先天聾啞、智力殘疾便一直跟著姜遠海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姜遠海4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他就由爺爺奶奶撫養,和姑姑一起生活。這個連生活都難以自理的姑姑,卻用最純粹的母性本能,成為他童年最溫暖的依靠。
在姜遠海記憶里,姑姑總愛把他摟在懷里,用布滿老繭的手輕輕拍打,哼著不成調的兒歌。物資匱乏的農村,她省下口糧塞進孩子衣兜,踮著腳尖摘下枝頭野果,背著侄兒走過泥濘山路,就像一位毫無缺陷的母親愛護著自己的孩子。
“她雖然大腦不清楚,也說不明白話,但是一直很喜歡抱我,看到我就笑?!苯h?;貞浧鹦r候依然動容。溫情的日子彌補了母愛的不足,也讓姜遠海和姑姑建立了深厚感情。隨著年歲漸長,姜遠海開始幫助爺爺奶奶悉心照顧她。
夫妻同心撐起“不倒的屋檐”
姜遠海照顧殘疾姑姑的事在當地傳為佳話,他的善心孝行深深打動了同村姑娘樂文喜。1978年,樂文喜毅然走進這個清貧卻溫暖的家。由于爺爺奶奶年事已高,1981年姜遠海夫婦便將姑姑接到家里一起生活。為照看姑姑,夫婦倆沒有外出務工,幾十年一直在家務農過活。
兩人分工明確,姜遠海每天在地里干活,樂文喜在家照護姑姑和女兒。姑姑經常會大小便失禁,弄臟衣服被褥,樂文喜就勤換勤洗,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都把姑姑身上收拾得干干凈凈。每天做好早飯后第一件事就是給姑姑洗臉、梳頭,還變著花樣把飯菜做得軟香清淡。
隨著家庭開銷越來越大,姜遠海開始在山上種植烤煙,樂文喜在家附近種地、養豬,做點零活維持家計。隨著年齡的增長,姑姑視力越來越差,走路越來越不穩,照顧起來也就越來越困難。一次疏忽,她從房間里“摸”了出去,姜遠海發現后立即跑出去尋找,最后在老屋后的烤煙房里找到姑姑。她摔了一跤磕到頭,血流不止,回家后一兩天不吃飯。姜遠海便用糖水一勺一勺地喂,背她去村里的衛生所治療,到后山采草藥敷傷口。經過十多天的精心照料,姑姑才慢慢好轉。自那以后,不管活兒再多再忙,夫妻倆都至少留一人在家照顧姑姑。
隨著國家保障政策不斷完善和精準扶貧戰略深入實施,未婚未育的姑姑享受到了“五?!闭?,每月還有養老金、高齡補貼等。姜遠海也借助政策發展了中藥材、木耳種植、釀酒等多種產業,還享受了危房改造優惠政策,一家人順利脫貧。村里還為姜遠海申請了公益性崗位,全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寒來暑往,光陰荏苒,一晃間夫妻倆已經照顧姑姑44年。如今,姑姑已是89歲高齡,身體還算硬朗。
孝心“接力”傳承好家風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姜遠海夫妻的孝心,也潛移默化影響著女兒和孫女。女兒參加工作后,每次回家必定會給“老小孩”姑奶帶她喜歡的零食和衣服,陪她說話。小孫女也會學著外公外婆和媽媽的樣子,大方地將自己好吃的都塞到太姑奶手里。
他們的善行義舉如春風化雨,不僅滋潤了小家,也浸潤了整個村莊。瓦架子村鄰里間有了矛盾總愛找老黨員姜遠海幫忙調解,在他勸說下大家愿意握手言和。姜遠海夫婦用自己的言行教育著子女后代,感化著鄰里鄉親。(責任編輯:劉朝靈 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