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玲,女,1963年12月生,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矛盾糾紛調解中心聘用調解員。18年來,王玲一直奔走在公益路上,累計調解糾紛1600余起,調解成功率99%以上。她義務輔導2000余名高考生填報志愿,累計幫助考生步入理想的大學,募集助學資金幫助近400名困難學子圓夢大學。她自學心理學知識,先后為120余名兒童提供心理輔導。王玲曾獲全國模范調解員、“安徽好人”等榮譽。
“熱心腸”巧解家事“千千結”
王玲是公認的“熱心腸”,退休前左鄰右舍凡事都愛找她說道,退休后王玲主動報名,成為明光市矛盾糾紛調解中心調解員。2021年明光市司法局牽頭建立愛不釋手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室,這里成了王玲的第二個“家”。丈夫形容她:24小時都是調解時間,兩部手機都是“咨詢熱線”,電話一接就是幾個小時。她把調解“搬”到最前線,在街頭巷尾、廣場公園與居民交流,在基層一線“零距離”化解矛盾糾紛,助力社區治理。
丈夫將王玲的調解方法總結為“真誠傾聽、有效溝通、抓住‘軟肋’、善于借力、保持耐心、提升自我”調解六步法,王玲將此方法有效用于調解工作。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男子的兄弟姐妹五人因錢款糾紛和家庭瑣事關系破裂、積怨已久?!八麄兎稚⒃谏虾?、常州等不同城市,給調解工作帶來不便,在逐一上門、溝通交流、多次勸說后,姐妹三人態度有所緩和,難的是小弟?!蓖趿峄貞?。多次聯系,小弟總以各種理由推脫不見,王玲只好下班后來到他居住的村子里等候。三顧茅廬,甚至有一次等到半夜12點,王玲才見到小弟。她親切地和小弟聊家常,讓小弟一改之前的冷漠態度,同意王玲進屋坐坐。經過半年多的不懈努力和數百次溝通,兄弟姐妹終于達成共識。
王玲不僅不厭其煩地一遍遍上門走訪,看到有困難的當事人還會留錢留東西、自掏腰包買吃的喝的。一樁調解結束后,有求助者請吃飯的、送東西的,都被她婉拒,一面面錦旗很快就掛滿了調解室。
“門外漢”成志愿填報“土專家”
2009年起,因女兒要高考,王玲開始研究志愿填報,深入掌握各地高校專業、錄取名次、就業前景等,最終女兒如愿考入心儀的大學。后來有朋友專程找王玲參謀,志愿填報都很精準,她逐漸成了小有名氣的“王老師”。隨著咨詢的人越來越多,明光市某酒店主動給予場地支持和資金贊助,王玲干脆給大家上起了“大班課”。每年高考出分后的那些天,她從早到晚做輔導,一對一幫助填報志愿,每天都要忙到深夜。
2024年夏季,王玲因腰椎疾病住院治療,劇痛讓她只能臥床。為了不耽誤考生們的志愿填報,王玲包下了一間酒店客房,趴在床上給考生們一對一做指導。王玲注重結合學生的家庭現狀、興趣特長和未來就業等情況有針對地提出意見建議,共幫助2000余名考生步入理想的大學。
王玲堅持個人捐助家庭困難的優秀學子,她還發動微信“朋友圈”力量,聯系愛心企業和人士進行資助。隨著助學規模擴大,明光市政協、民政局等政府單位也提供了資金、聯系愛心企業等支持,截至目前,助學活動已連續開展13年。
“護青苗”做孤獨兒童“王媽媽”
在調解工作過程中,王玲了解到很多家庭孩子與父母分隔兩地,對孩子的心理需求重視不夠。為了更好走近孩子們的內心,王玲自學兒童心理學知識,先后與17所中小學校建立常態聯系,摸排與父母分隔兩地的兒童情況,定期走訪慰問,幫助孩子們疏導心理問題。2009年以來,先后守護120余名兒童健康成長。
平常,王玲還會開展“怎樣當家長”專題宣講,將自己的實踐經驗傳授給廣大家長,幫助逆反少年重拾陽光。高中生小樂住在王玲家的對面,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他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因學習壓力大,無處傾訴,產生了厭學情緒。王玲了解情況后,主動上門開導,帶他出去吃飯、看電影緩解壓力。王玲還自己出資,給小樂報補習班。在王玲的幫助下,小樂考上了一所大專院校。小樂畢業工作后,給王玲寄了一封信,隨信還有幾百元現金。信上這樣寫道:“阿姨,我想叫您一聲王媽媽。這個世界上,除了我母親,只有您這樣教導我。不知道給您買點什么,這錢您收著?!蓖趿釀x時鼻頭一酸,淚水模糊了眼睛。
每年逢年過節,王玲家中都非常熱鬧,那些她幫助過的考生、守護過的孩子都不約而同地來看望她,拉著她聊工作、拉家常。
18年公益之路,王玲用巧妙話語為矛盾雙方解開心結,用誠摯的熱心為考生指明前路,用柔弱的臂膀為兒童撐起天空。對于王玲來說,身邊人夫妻互敬互愛、孩子健康成長,家家戶戶平安喜樂就是她最大的心愿。(責任編輯:郭雯 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