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篤義-中國文明網
姓名: 汪篤義
事跡: 深耕軸承研發二十余載 用青春磨礪“匠心”
類別: 敬業奉獻
省份: 安徽
時間: 2025年首次“中國好人榜”
發表時間:2025-03-21 來源:敬業奉獻
字體:
打?。?/a>

  汪篤義,男,1986年2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黃山明明德集團有限公司職工。職校畢業后,汪篤義在杭州一家軸承企業任機床操作工。2016年,他返回家鄉加入本地企業,不僅帶徒傳授技藝,還帶領團隊獲得國家專利8項。他創辦“工匠學堂”培訓員工,助力70人獲初級工證,48人獲高級工證,31人考取磨工技師證,為家鄉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汪篤義曾獲全國優秀農民工、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勞動模范、“安徽好人”等榮譽。

 勤學苦練 鑄就工匠之基

  1986年,汪篤義出生在歙縣溪頭鎮汪滿田村的一戶貧困家庭。職校畢業后,他到杭州一家軸承企業從事機床操作工作。初涉機床操作時,面對著滿墻的機械圖紙和復雜多樣的配件型號,這個連專業術語都認不全的學徒工白天跟著師傅學習技術,晚上回宿舍讀書自學,就連中午休息時間也要端著飯盒蹲在數控磨床旁觀察加工軌跡。憑借這股堅韌不拔的毅力,汪篤義很快便熟練掌握了高精度軸承加工的一整套技術。

  2016年初,歙縣在本地40家企業設置了扶貧基地,其中黃山明明德集團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急需機械維修保養領域專業人才??吹竭@則招聘信息,汪篤義毅然決定返回家鄉發展。在扶貧車間,汪篤義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每遇設備故障總是沖在最前面。2016年寒冬,公司的軸承生產線突然癱瘓。汪篤義拎著工具包,毫不猶豫地鉆進了油污遍布的機器底部,耳朵緊貼著冰冷的金屬外殼,一處一處、一步一步聽音辨位。汪篤義蜷縮著身子,窩在機器底部,一待便是五個多小時,最終發現故障根源在磨床內部。隨著檢修完畢,機器得以重新運轉,生產線恢復正常。這場教科書級別的搶修,讓“汪師傅”的名號傳遍車間。

  自此,但凡遇到設備故障或運行方面的難題,大家總會第一時間想到他們的“汪師傅”。油漬斑斑的工作服、沾滿金屬碎屑的雙手,成為汪篤義工作時的常態。在他的帶動下,扶貧車間建立了標準化機械維修保養流程,設備故障率大幅下降,每年為公司節約維修保養成本超30萬元。

  實干創新 助力中國制造

  在做好機械維修保養工作之余,汪篤義繼續精進技藝,并自學軸承生產加工知識。2017年,汪篤義參加省人社廳組織的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班,順利考取軸承磨工技師證書,進入企業研發團隊。面對嚴苛復雜的科研產品試制任務,他苦學鉆研、突破創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快速成為研發團隊的中堅力量。

  核電控制棒驅動機構是核電站安全運行的核心保障系統,其冷卻風機專用軸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依賴進口。自2012年起,公司便開始了自主研發,歷經5年卻始終未能突破核心難題。2017年,汪篤義牽頭再建攻關團隊。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他白天在現場反復試驗、琢磨,晚上帶著圖紙在家里仔細研究。歷經1年多時間,終于破解了核心難題。經權威機構檢測,汪篤義團隊研發的軸承綜合性能超越國際同類產品,自此打破國外壟斷。此項技術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20年,公司首次接到新型農用機偏心軸承生產任務,但是原生產工藝已經落后,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將得不到保障。為了維護企業信譽,汪篤義臨危受命,帶領團隊持續奮戰半個多月,20多個日日夜夜里,他們吃住都在工廠。經過30多輪打磨改進,終于使得軸承精度得到改善,效率提升50%以上,僅憑此項技術,企業產值每月增加了數10萬元。2021年,企業接到收割機偏心軸承生產任務,期限僅40天。從圖紙設計到毛坯車床加工,再到淬火、磨加工、拋光、組裝等,經歷20多道工序以及上百次的實驗改進,汪篤義與團隊如期將樣品交至客戶手上,為企業增收246萬元。截至目前,汪篤義帶領團隊研發32項新產品,為企業創收超千萬余元。

 接續傳承 傾心為企育才

  “技術有研究、有創新,還要有傳承?!爆F如今,破解企業人才緊缺困局,帶領團隊不斷創新研發,是汪篤義的首要任務。他創辦“工匠學堂”,把自己多年沉淀的知識、經驗和感悟“面對面、手把手”地進行分享和傳授。在他的帶領下,公司里一大批青年崗位能手和創新創效新兵迅速成長起來。他還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實操比武等活動,讓越來越多的技術人才在產業一線嶄露頭角。

  徒弟汪桂沅操作技術精湛,但因只有初中文憑缺乏系統理論支撐,在磨工職業資格考試中屢屢碰壁。當汪篤義了解情況后,利用工余時間對汪桂沅進行指導。下班后的更衣室化身臨時教室,汪篤義用粉筆在儲物柜表面勾勒受力分析圖;設備檢修間隙,兩人蹲在機床旁探討公差配合原理。這種“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成效顯著,汪桂沅順利通過了職業資格考試。如今,汪篤義的徒弟中有70人考取初級工證書、48人考取高級工證書、31人考取磨工技師證書,均已成為企業一線工作的骨干力量。

  期間,他還積極參與安徽省行知學校等院校產學研合作,將自己工作中的先進案例、技術、經驗固化下來,以網絡課程形式幫助安徽省行知學校等三所院校培養軸承制作專業人才,受眾學生達5000余人。

  把職業做成了專業,汪篤義通過自身努力奮斗,實現了人生升華。在有所成就后,他不忘來時路,努力培養更多軸承研發專業人才,匯聚一群人的力量,解決在軸承研發領域的一個又一個“卡脖子”項目,立志實現“全國產”。(責任編輯:郭雯 張慧)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